40万天价一针的肝癌特效药“钇90微球”,虽然治愈率极高,但大多数患者根本用不起,可就在今年4月,这种药的价格竟会下降13倍,变成3万多一针,是谁改变了这个现状,造福了万千百姓? 一种被称为“抗癌核弹”的药,价格从四十万降到了三万! 这不是什么商业噱头,而是一群中国科学家花了六年时间,硬生生攻克技术难关的结果! 它直接关系到无数肝癌患者的生死,也改变了这个昂贵药物背后的规则。 这枚救命针的价格,为什么曾经那么高? 要弄清楚这件事,得从2003年说起。 那一年,钇90微球疗法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项能够显著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的技术,迅速成为医界的焦点。 其惊人的效果让人兴奋,患者的生存期可以延长至七倍以上,但随之而来的价格却让人咋舌,那可是整整四十万的费用! 令人痛心的是,这笔费用并非全都用在药物本身。 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垄断和供应链瓶颈。 首先,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两家公司完全垄断了钇90微球疗法的技术,他们不仅不肯分享技术,甚至连用于实验的设备都不肯出售给中国公司。 这导致了中国市场对这一技术的极度依赖,无法自主研发和生产。 而钇90药物的核心成分,半衰期仅为64个小时,这意味着药物必须从新加坡的工厂通过冷链运输到中国。 运输过程中,药效损失高达30%,加上进出口时的高额关税,这部分损耗和费用最终都由患者承担。这让原本昂贵的治疗费用更是水涨船高。 中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超过41万,其中70%的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 在这些患者中,四十万的治疗费用几乎让他们感到绝望,很多家庭甚至选择放弃治疗。 病房中,常常能听到患者家属的绝望话语:“不治了,回家等死。” 这种无奈和绝望,让滕皋军院士的团队在2017年参加的一场国际会议中,深受触动。 会议期间,西方的同行公开嘲讽中国的技术水平,甚至直言:“给你们图纸你们也造不出来。” 这一番话让滕院士感到深深的刺痛。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肝癌治疗研究的专家,滕皋军院士决定,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一定要带领团队研发出能够自主生产的治疗药物,让中国的肝癌患者能在家门口接受平价的治疗。 从此,滕院士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攻关之路,目标不仅仅是突破技术瓶颈,更是让这一“救命针”成为中国患者的福音。 他们从零开始,攻克了技术壁垒,并且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治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和改良。 实验室的灯经常整夜亮着,他们从零开始摸索,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在动物实验阶段,肝血管栓塞是他们遇到的一大难题,一次次的失败让研发进程备受考验,但团队没有放弃。 2019年,团队终于取得关键突破。 他们没有模仿国外的树脂材料,而是创新地用炭粉和生物胶,成功制成了一种性能更优的炭微球。 这种微球直径四十微米,在显微镜下能均匀分散在模拟血液里,非常理想。 更重要的是,这种国产炭微球的材料成本,比进口的树脂低了百分之八十。 辐射剂量的误差,也被严格控制在正负百分之二以内,超过了国际上正负百分之五的标准。 2023年春天,首例使用国产炭微球的手术在北京成功实施。 手术只用了四十分钟,三亿颗微球被精准注入肿瘤血管。 术后检查显示,癌组织大面积坏死,而周围的健康肝组织完好无损。 这项技术的成功,标志着实验室里的成果终于可以走向病人。 为了让更多人用上这种药,远大医药集团投资三十亿,在成都建起了一座智能核药生产基地。 通过AI系统优化,生产成本被压到了进口产品的十三分之一。 本土生产,彻底省去了过去高昂的运输损耗和关税,这是价格能够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 最终,药价从四十万降到了三万。 到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做这种治疗的医院从二十八家增加到了二百一十七家。 超过一点二万名患者接受了治疗,这个数字是过去五年总和的三倍。 云南肝癌患者李建国就是其中之一。 他说:“以前要卖房治病,现在终于有希望了。” 经过医保报销,他自己只付了不到一万块钱。 从四十万到不到一万,这背后是一个个家庭重新燃起的希望。 这件事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2025年五月,一家西方药企在《柳叶刀》杂志发文,指责中国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秩序”。 但这种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艾伦·史密斯直接反驳,他说:“天价药本身就是对医疗伦理的挑战。” 确实,从四十万降到三万,降下的不只是价格,更是那种利用技术垄断获取暴利的旧模式。 它证明了,当一个国家下定决心去攻克一项技术时,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普通人。 (信息来源:羊城派——精准“核打击”肿瘤!专家:让钇90微球疗法价值最大化)
40万天价一针的肝癌特效药“钇90微球”,虽然治愈率极高,但大多数患者根本用不起
文史小将
2025-08-16 14:39: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