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数百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敌人冲到

古凌国际 2025-08-15 11:54:50

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数百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敌人冲到近前时,19岁的小战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谁知,竟然吹出来一个特等功! 郑起小时候日子苦,爷爷带着讨饭过活,爷爷一走,他就成了孤儿。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到村里招兵,乡亲们看他机灵,就推他去当兵。那年他才14岁,领导觉得他太小,先安排在团部干卫生员和理发员的活,帮战士们包扎伤口、剪头发。 他不甘心老在后头待着,总想着上前线杀敌,就天天缠着领导申请。领导拗不过,就把他调到号兵班。他拿到军号那会,乐坏了,天天练,号谱上百种,他一个个背,嘴唇吹肿了也不停。 号兵这活儿关键,吹错一个音,就可能误导全军行动。他跟着老兵学,边走边练,渐渐吹得准了。1948年打义县时,他爬屋顶吹冲锋号,号声传远,部队士气高涨。 敌人炮弹炸过来,碎片从他左耳下穿过去,他昏迷了,醒来在医院,没养好伤就回队,继续南北转战。那些年,他随部队打了不少仗,积累经验,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 1950年,美国带头的联合国军打到鸭绿江边,他主动报名入朝,当上志愿军116师347团7连的司号员。部队过江时,天气冷,路难走,但他咬牙坚持,军号一直挎着,随时准备用。 郑起入朝后,很快就投入战斗。1951年1月3日,部队行军到釜谷里附近,听到汽车声和灯光,侦察兵一查,是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大概400多人,带30多辆坦克和汽车,占着学校和高地。 团部下令1营和7连包围进攻,一开始志愿军占优势,夜里推进快,英军乱了阵脚。但天亮后,英军炮火猛,志愿军侧翼受威胁。 团部让7连占侧翼高地阻击,连长带人上去,挖壕沟,设机枪。上午8点,英军开始攻高地,炮弹密集,志愿军击退三次进攻,英军伤亡多,但志愿军也损失大,前线指挥员牺牲不少。 连长中弹,被抬走,指导员和副连长也倒下。高地剩19人,与团部断联系。郑起接过指挥,他是党员,就组织大家分成三组,每组一挺机枪,守前沿。 英军继续攻,志愿军用剩的弹药打,几次把敌人冲入阵地的部分赶回去。弹药耗光,英军带六辆坦克围上来,200多士兵包抄。阵地剩7人,包括郑起,所有武器空了。 英军逼近,郑起摸到军号,跑到高处吹冲锋号,号声响彻山谷。英军听到,以为援军来了,停下射击,转身撤到山脚。等他们反应过来,又组织冲锋。 高地后升起五颗红色信号弹,志愿军主力总攻开始。郑起再吹号,剩的战士和主力一起反击,英军坦克中弹,士兵溃逃,战斗结束,志愿军胜。 这场釜谷里战斗,是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一部分,志愿军39军发挥大作用。郑起吹的那声号,不光吓退了英军,还配合了主力反攻。 战斗后,志愿军总部给他记特等功,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的军号成了宝贝,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作为一级文物保存。 1951年10月,郑起作为英雄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还去过毛主席家做客。那时候,他才19岁,就有这么大荣誉。回队后,他继续服役,当上排长、指导员,一步步升到师政治部副主任。 部队里,他负责宣传教育,教战士技能,组织学习。1953年朝鲜停战,他随军回国,转入和平建设。那些年,部队调整,他适应新任务,保持军人作风。 郑起晚年离休,1983年移居沈阳,生活简单。 他参加抗美援朝纪念活动,穿旧军装,戴勋章,站在展台解释。媒体采访他,回忆参军过程,从14岁到战场上。2023年9月,郑起逝世,享年91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