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霍英东去澳门追查遭劫物资,可他刚到澳门码头就被海盗用枪顶头:“再嚷嚷就毙了你。”霍英东的呼吸仿佛都停滞了:“这一枪要是扣下去,命没了、事也砸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美国不仅亲自出兵,还联合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严格的经济封锁和全面禁运。 根据当时的《巴统名单》(对社会主义国家限制出口的战略物资清单),橡胶、钢材、药品等关键军需物资被列为违禁品,任何第三方运输这些货物到中国都可能面临扣押或制裁。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急需打通隐蔽的海上运输通道,将物资从香港、澳门等地秘密运往中国大陆。 时年仅27岁的香港商人霍英东,以经营建材起家,在航运、仓储方面有一定人脉和船队资源,被点名负责协助运送这些物资。 霍英东没有犹豫,当场答应。他迅速调集12艘小吨位木船,制定夜航计划:船队通常在深夜离开香港,利用海雾和潮汐,在天亮前抵达广东沿海的秘密卸货点,再通过内河运输转运到前线。 但风险极高。 珠江口一带密布各方巡逻艇——有国民党海军的拦截艇,也有港英政府的海事执法船,更有装备精良的华南海盗,他们携带机关枪甚至迫击炮,且熟悉水域暗道。 为了提高成功率,霍英东首创“三船编队”模式:前有领航船探路,中间是装载物资的货船,最后是护航船垫后。一旦遇敌,三船分头逃窜,增加生还概率。 为防止物资被敌方缴获,货物用油布包裹,再绑上石块,遇险时可迅速推入海中沉底。虽然每一船货物都价值不菲,但在当时,“保命”与“防泄密”是第一原则。 1951年,霍英东亲自押运第23批物资。 这批货是300根直径厚、长约6米的钢管,从香港出发,经汕头上岸,再通过铁路运往丹东,用于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鸭绿江大桥,这座桥是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咽喉。 当船队穿过珠江口时,前方领航船突然发现有三艘快艇高速逼近,很快将船队包围。上来的是海盗首领,他认出了霍英东,霍英东当即问价,对方却说:“钱不要,货全收。” 这批钢管在香港市价约8万港币,足以支撑多个工地的钢结构工程。但面对火力压制,霍英东只能忍痛放弃,心里盘算着如何追回货物。 三天后,线报传来,那批钢管已运到澳门港口。霍英东带两名船员赶去,果然看到搬运工正将钢管装车。他走上前指认:“这批钢管是我的。”话音未落,一支手枪顶在他后脑:“再嚷嚷就毙了你。” 此刻,性命与任务都悬在一线。 霍英东从怀里掏出一个旧信封,里面是几万港币现金,说:“你把货还我,我把命给你。”对方盯着他看了三分钟,冷笑一声离去。钢管终究没能追回,但命保住了。 这次损失让霍英东痛定思痛,他将三船编队升级为“五船联保”:前方派两艘侦察船远距离探路,中间是一艘货船,后方是两艘配备武器的护航船。 每艘船装有无线电台,遇敌可即时通报,货船还能通过双层底舱和可拆卸货仓在紧急情况下将物资沉海。所有物品都用特制防水袋包装,方便日后打捞。 凭借这一改进方案,在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霍英东的船队成功将数十万吨军需物资——包括药品、橡胶、钢材、机械零件等,安全送达大陆沿海秘密码头,为前线和后方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霍英东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仍持续以各种方式参与国家建设。 他说:“我是中国人,国家需要的时候,不能袖手旁观。”这份在国家危难时将个人事业与民族命运紧密捆绑的选择,后来成为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事迹之一。
这样人都是深受网络毒害呀!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