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起了!”2019年,上海男子发现一航空公司有推销活动,说只要飞往贵州,就能以1499元买6瓶茅台。男子一个月连飞60趟,买了304瓶茅台。正当羊毛薅的正起劲的时候,航空公司却突改规则,拒绝他购买。男子不服起诉对方,法院判决出人意料! 2019年,一家航空公司和贵州茅台合作,放出大招:只要买飞贵州的机票,就有机会用1499元的官方指导价,预约最多6瓶飞天茅台。在当时市价已经冲到2500元上下的市场里,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 刚开始很多人还在观望,可在上海的李先生却嗅到了商机。他迅速算了笔账,几百块的往返机票钱一扣,倒卖一瓶酒的差价就将近千元。他没犹豫,决定亲自飞一趟试试水。 没想到首次预约出奇地顺利,在贵州机场的提货点,他真就用1499元一瓶的价格,买到了6瓶货真价实的飞天茅台。 巨大的利润让李先生彻底上了头。他干脆辞掉工作,一门心思扑进了这场“薅羊毛”的事业里。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以上海为大本营,不停地往返贵州,累计飞了60次,成功预约50次,总共把304瓶茅台收入囊中,成了一位职业的“机票黄牛”。 在他看来,自己做的每一步都踩在航空公司公布的规则之内,买票、飞行、预约,都是合规操作,就在他为自己的商业头脑得意时,航空公司却改变了规则。11月,他发现自己新买的13张机票,系统虽然显示有购买资格,可就是没办法成功预约。 他怒气冲冲地找到航空公司理论,得到的回复是:“系统检测到您存在恶意、多次购买行为,所以取消了您的购买资格。”李先生只觉得又气又委屈,这分明是航空公司“玩不起了”,单方面违约。 一怒之下,他把航空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履行承诺,兑现那78瓶茅台酒。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审法院竟然支持了他的诉求。 可从航空公司的角度看,这事远不是那么简单。他们办活动的初衷,是想联合茅台酒厂,靠吸引普通游客来拉动淡季的机票销售,顺便也提振一下当地的旅游经济。说白了,活动的目标是来观光的旅客,而不是像李先生这样把它当成职业套利工具。 活动才开始二十多天,后台数据的异常就让公司亮起了红灯。李先生这种少数账户集中、高频、远超正常需求的购买行为,让他们意识到规则存在巨大漏洞。 航空公司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恶意套利”,认为这不光会迅速掏空活动库存,也严重挤压了其他普通消费者的公平参与机会。为了堵上这个口子,他们紧急行动。2019年11月1日,活动的“第四版”规则悄然上线,不仅在官网置顶了三天,还用短信群发了通知。 新规的核心就是增加了购买次数的限制,并且明确给李先生这类用户调整了配额:他剩下的机票里,8张还能各买6瓶,另外1张则只能买4瓶。 这份有确凿发布记录的新规,最终在二审法庭上成了航空公司扭转败局的关键证据。法院认可了规则变更的有效性,推翻了一审判决。 很快,“茅台60趟男”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们也迅速站成了两队。支持方认为,李先生是“凭本事赚钱”,规则既然是企业定的,就得有契约精神,输得起。而反对方则指责他贪得无厌,钻空子的行为破坏了公平,违背了诚信,企业及时止损没什么不对。 因为这件事给茅台公司一个教训,茅台从2021年起全面收紧了所有渠道的限购政策,各大航空公司也纷纷升级系统,防范类似的套利行为。而李先生,在经历这场官司后,也选择了低调,转行做了别的生意。 这件事告诉我们,别想着占便宜,钻规则的空子,觉得自己很聪明,其实企业家比你更聪明,别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航空公司的活动就是吸引游客去买票旅游的,如果全被一个人买走,那这活动的意义岂不是没有了。 信源:中国证券报
上海这事儿,听着就让人窝火!女子扔个旧床垫,收废品的不要,物业不
【391评论】【1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