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闯王高迎祥铤而走险,率五万大军效仿魏延"子午谷奇谋",意图突袭西安。然而十五天艰难行军耗尽部队体力,人困马乏。刚出谷口,迎头便撞上严阵以待的明将孙传庭。 高迎祥本是陕西米脂的边兵,早年在延绥镇服役时,目睹了军饷拖欠、将官盘剥的种种乱象。 天启末年陕北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而官府依旧催逼赋税。王二在白水率先举旗反抗,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高迎祥随后在家乡聚众响应,因为他身材高大、武艺出众,又讲义气,很快就被推为 “闯王”,成为起义军中的骨干人物之一。 到1635年,起义军已经形成了多股势力联合作战的局面。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荥阳召开大会,高迎祥与李自成、张献忠等首领共商大计。会议决定采取 “分兵定向、四路攻战” 的策略, 之后,起义军奇袭凤阳,一举焚毁了明皇陵的宫殿和享殿,挖毁了皇家祖坟。这一行动极大地震撼了明廷,崇祯皇帝痛哭流涕。 明廷调整军事部署,任命洪承畴为三边总督,负责围剿西北的起义军;同时起用名将卢象升为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专门对付中原地区的高迎祥部。 高迎祥率领的起义军连续遭到明军的围追堵截,在安徽、河南一带陷入困境。卢象升治军严明,作战勇猛,被起义军称为 “卢阎王”,他指挥的天雄军多次重创高迎祥部,使得起义军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迎祥开始寻求破局之策。他得知洪承畴已经率军东出潼关,西北地区的明军兵力相对空虚,便萌生了回师陕西的想法。而要快速进入陕西腹地,直取西安,子午谷是最快的一条通道。 子午谷是秦岭山脉中的一条古老通道,北起长安城南,南至汉中洋县,全长约三百多里。谷道狭窄险峻,两侧高山耸立,中间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行,最窄处仅能容一人一马通过。因其走向大致南北,与子午线方向一致,故名 “子午谷”。 当年诸葛亮北伐时,大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 “子午谷奇谋”: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进军,奇袭长安;诸葛亮则率领主力部队从祁山道出兵,两军在长安会师。 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最终没有采纳。 高迎祥之所以会想到效仿魏延,除了当时的军事形势逼迫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起义军中有不少陕西本地人,对秦岭的地形比较熟悉,他们向高迎祥报告说子午谷虽然险峻,但并非完全无法通行,当地山民偶尔也会走这条捷径往来于汉中与长安之间。 其次,高迎祥在多年的征战中,多次依靠奇袭战术取得胜利。 最后,高迎祥得到情报,当时驻守西安的明军兵力薄弱,孙传庭刚刚到任不久,正在整顿军备,尚未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如果能通过子午谷快速抵达西安城下,很可能趁明军不备一举攻克这座西北重镇。一旦占领西安,起义军就能以陕西为根据地,依托关中平原的富庶和险要地势,与明廷长期抗衡。 然而,高迎祥严重低估了子午谷行军的难度,也高估了自己部队的耐力。 高迎祥手下虽然有五万之众,但大多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更没有山地行军的经验。高迎祥也没有考虑到季节因素,这时正是秦岭的雨季,连日的暴雨使得谷道泥泞难行,山洪和滑坡频发,这为行军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最为严重的是,高迎祥低估了孙传庭。孙传庭是山西代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虽然是文官出身,却精通军事,颇有谋略。 孙传庭到任后,并没有将主力部队部署在西安城内消极防御,而是敏锐地判断出高迎祥可能会选择子午谷作为突破口,于是将重兵秘密部署在子午谷北口的黑水峪一带,等待高迎祥自投罗网。 1636年七月初,高迎祥率领五万起义军主力,从河南南阳一带出发,秘密进入了子午谷南口。子午谷的行军之艰难,远远超出了起义军的想象。 高迎祥每天都派人探查前路,得到的消息却一次比一次令人沮丧。原本计划七天就能走出谷道,结果十天过去了,队伍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 经过十五天的艰难跋涉,当起义军终于看到子午谷北口的曙光时,五万大军只剩下三万多人,战马大多累倒在路上,粮草已经消耗殆尽,士气降至谷底。 高迎祥原本计划的奇袭已经变成了一场狼狈的行军,所谓的 “出其不意” 早已荡然无存。但事已至此,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希望能尽快抵达西安,获得喘息之机。 当起义军走到黑水峪时,两侧的山坡上突然竖起了明军的旗帜,滚木礌石如雨点般落下,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日。 走出狭窄谷道的起义军还没来得及展开阵型,就遭到了重大打击,整个队伍陷入混乱。 孙传庭采取了 “分段围歼” 的战术,他指挥明军从两侧山坡向下冲锋,将起义军分割成数段,逐个击破。 到第三天清晨,起义军的抵抗已经渐渐微弱。大部分士兵要么战死,要么溃散,剩下的残部被明军压缩在一个狭小的山坳里,陷入了绝境。 高迎祥在激战中战马被流矢射中,将他掀翻在地,一拥而上的明军将其俘虏。 随后,高迎祥被押解到北京,在闹市中被凌迟处死。这位曾经让明廷闻风丧胆的闯王,最终为他的子午谷豪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636年,闯王高迎祥铤而走险,率五万大军效仿魏延"子午谷奇谋",意图突袭西安。
帝王八卦
2025-08-13 00:52: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