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阿拉斯加的,免费派船送他们回远东,最终有人选择留在阿拉斯加,有人选择回远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720万美元,放在今天也许买不了旧金山一个像样的街区,但在1867年,这笔钱却让美国拥有了面积接近17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那时候,这笔交易在美国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质疑政府是不是疯了,居然跑去买一块终年冰雪覆盖、鸟不拉屎的地方,甚至连媒体都不留情面,给这笔买卖起了个荒唐的外号,但几十年后,这块曾被看不起的土地,成了美国手里最具分量的一张王牌。 回头看看俄国人当时的处境,其实也挺难的,那会儿正是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帝国的财政状况一塌糊涂,阿拉斯加虽然看着地大物博,但对沙俄来说却是个负担,远离本土,交通不便,管理成本高,最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办法有效开发那片土地,皮草贸易早就走下坡路,农业无从谈起,矿产也没能及时发现,在他们眼里,这块冰天雪地更像是一个随时可能被英国从加拿大方向吞掉的包袱。 为了避免白白丢失,沙皇政府开始考虑变现,既然守不住,不如卖掉换点真金白银,还能顺带拉拢一下美国这个正在崛起的西半球邻居,于是,他们悄悄放出风声,表示愿意谈判,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土地扩张,更是一个战略布局的大好时机。 美国当时还处于重建时期,国内刚刚结束内战,国力正在恢复,面对这样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西华德看得非常清楚:这里不仅有潜在的资源,还能在未来扮演重要的军事角色,于是,他推动政府与俄方展开谈判,经过几轮较量,最终拍板,以720万美元成交,折合下来每英亩仅两美分。 然而,交易完成后,美国国内的反应却完全出乎意料,很多人觉得政府被忽悠了,用真金白银买了一块冰砖,国会里怨声载道,媒体嘲笑不断,一度让这笔交易陷入尴尬的境地,据说,为了推动议案通过,俄国方面还花了不少力气,甚至不惜动用“活动经费”,才算把事情尘埃落定。 但历史从不缺乏反转,到了19世纪末,阿拉斯加突然成了淘金者的乐园,无数冒险者奔赴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开启了一场财富的狂欢,没过几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接连被发现,即便是在最冰冷的冬天,这里的地下也藏着滚烫的经济潜力,渔业更是发展迅速,成为美国重要的海产输出地之一。 除了经济层面,这块土地的战略意义也开始显现,在二战时期,阿拉斯加成为美军的重要前线阵地,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冷战时期,面对苏联的威胁,这里又成了雷达、导弹以及空军基地的集中地,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连接美洲与亚洲、北极与太平洋的重要纽带,可以说,美国捡到的不只是资源,更是一块军事高地。 到了1959年,阿拉斯加正式成为美国的第49个州,那时候的美国人,已经不再嘲笑这笔买卖,反而把它当作先见之明的典范,当初那些对西华德冷嘲热讽的媒体,早已改口称他为有远见的战略家,曾经被认为是“赔本生意”的阿拉斯加,不知不觉成了美国经济与战略的双重财富。 而站在俄罗斯的角度,或许当年那一拍大腿做出的决定,如今看来有些草率,毕竟谁也没料到,这块当初没人要的“冷宫”,几十年后会变成金山银海,虽然俄罗斯官方从未公开表示后悔,但在一些场合,领导人偶尔也会带着调侃的语气提起这段历史,比如近几年,社交媒体上就有类似的“玩笑”流传,内容虽轻松,却也反映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理残影。 如今的阿拉斯加,不仅是美国能源的重要来源,也是北极事务中的关键一环,随着极地冰层逐渐融化,新的航道和资源正在浮出水面,这片曾被忽视的土地,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北极理事会中,美国正是凭借阿拉斯加的地理优势,拥有了在资源分配和航道谈判中的一席之地。 阿拉斯加的地缘价值正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从安全防御到气候变化,从资源开发到国际谈判,这里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北极事务中拥有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这块看似偏远的土地。 而留在阿拉斯加的俄裔居民,也成为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留下,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另一些人则选择返回俄罗斯,无论选择哪条路,他们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被历史的车轮推着前行,如今,这些俄裔社区依然在阿拉斯加存在,保留着传统语言与文化,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多元面貌。 信息来源:中评社《俄美领导人会晤将披露哪些信息》
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2 15:17: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