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地方大官,名叫沈秉成,极为好色,娶了几十个小老婆,却没有一个做他的正妻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2 15:17:44

清朝有一个地方大官,名叫沈秉成,极为好色,娶了几十个小老婆,却没有一个做他的正妻,沈秉成在晚清官场颇有地位,此人酷爱纳妾却绝不立正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清朝晚期的官场中,有些人一身正气,有些人则满身风流,沈秉成,这位曾官至安徽巡抚的官员,在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但他的婚姻选择,却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满府姬妾,繁花似锦,却偏偏终身不立正妻,这种看似荒唐的决定,背后藏着的,远不是情感单纯那么简单。   在封建礼法森严的年代,正妻的地位不容忽视,她不仅是名分上的主母,更是家族事务的中枢人物,承担起宗族祭祀、子女教养、产业管理等职责,而妾室,无论再得宠,也始终是地位次一等的“外人”,正因如此,清代大户人家在婚配上极为慎重,立正妻是头等大事,纳妾则是锦上添花,然而,沈秉成偏偏反其道而行,几十位女子入府,却无一例外地被安置为妾,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怪癖,而是一种经过精密计算后的选择。   沈秉成出身浙江湖州,年轻时以才学闻名,后来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为人处世极其谨慎,深谙权力的分寸,他曾任职多个重地,处理政务果断干练,深得朝廷信任,表面上是温润儒雅的典范,然而在私生活上,却显露出另一番面貌,他的府邸中妾室如云,个个皆是良家出身,姿色才情俱佳,而这背后,是他构建的一个极其稳定、却又微妙的家庭权力结构。   没有正妻,意味着府中缺乏法律意义上的女主人,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混乱无序,实则是沈秉成维持统治的高明之处,正妻一旦确立,其在家中的权力几乎可以与丈夫分庭抗礼,甚至在丈夫年老体衰后掌握实权,而妾室则不同,即使再得宠,也无法在制度上对抗主人的意志,在这种架构下,沈秉成得以牢牢掌握家中大小事务,无需担心后院出现无法控制的“二号人物”。   更妙的是,他为众妾设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年龄、出身、才艺的女子被安排在不同的院落,享受不同的待遇,谁能陪同外出,谁能管理子女,谁能负责接待宾客,皆有明确划分,表面上妾室众多,实则各安其位,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本质上正是他在政务中所擅长的手段延伸到了私人生活中。   不过,世事哪有永远的稳固,沈秉成终究还是遇到了一个难以掌控的人物,她不是府中最美的女子,也不是最早入门的妾室,却是唯一一次让这位老练官员在家事上失了手,她叫盛氏,出身常州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沈秉成在调任途中听闻其名,心生爱慕,便派人上门提亲,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答应了对方家人提出的两个条件:加倍聘礼,并以继室之名迎娶。   可沈秉成并未改变旧习,婚礼草率,宾客寥寥,盛氏入府后依旧被安置在妾室院落,她没有争吵,也没有抗议,只是默默适应着这个复杂的环境,她弹琴作画,与其他女子和气相处,丝毫不提身份之事,沈秉成见她温顺,便以为这位才女不过也是识时务之人。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赈灾捐款,彻底打破了这个局面,原本是沈秉成调任新职期间,朝廷鼓励地方官员家属捐资赈灾,就在奏折之中,竟赫然出现一条内容:沈巡抚之继室盛氏,捐银两千,为灾民解困,请求朝廷表彰,这则信息迅速传至京城,被视作一段贤妇义举,皇帝大悦,随即赐下“乐善好施”牌坊,并明文表彰沈秉成之“继室盛氏”。   这一下,盛氏的身份被钉死在了圣旨上,谁也无法更改,沈秉成纵有千般不愿,也只能默认这个事实,从此之后,盛氏的地位在府中扶摇直上,成为不容置疑的正室,那些曾在府中多年、为沈大人生儿育女的妾室,虽心有不甘,也只能俯首称臣。   这件事在江南官场传为一时佳话,有人称赞盛氏聪慧果决,也有人讥讽沈秉成机关算尽,终被反将一军,但不论外界如何评说,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个看似温婉的女子,用一纸圣旨改变了自己和整个沈府的命运。   这场风波对沈秉成的影响显而易见,在之后的岁月里,他逐渐收敛旧习,不再频频纳妾,甚至在晚年,他与一位名叫严永华的才女结为连理,这一次,他破天荒地举行了隆重婚礼,三媒六聘,礼数周全,两人移居苏州耦园,共度晚年,被后人称为“琴瑟和鸣”的典范。   细细回顾沈秉成的一生,他在官场上步步为营,深得皇恩;在家事上却曾以“去正留妾”的方式维持绝对控制,他的后宅看似繁花簇拥,实则是一个高度制度化的家庭模型,既是他的成就,也是他的隐忧,而盛氏的出现,像是一枚投进静水的石子,打破了他精心构筑的平衡,也让人看见,在那个讲求等级与名分的时代,制度固然森严,却也并非铁板一块。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江南名士丨耦园住佳偶:沈秉成与严永华的浮生六记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