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随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蹲在青海湖的湖滩上,能看见水里密密麻麻的鱼影子在晃。 50 多岁的老周是守湖人,手里攥着根烟没点燃,说这湖里的湟鱼早超 12 万吨了,随便撒网都能捞上半桶,但他在这湖边待了三十年,从没见过谁真把这鱼往家带。 这鱼长得实在不讨喜,没鳞,身子细溜溜的,摸起来滑腻腻的。 去年有个南方来的游客不信邪,偷偷抓了两条想烤着吃,架起炭火没多久就被巡逻车盯上了。 最后不光罚了款,还被带去看了普法宣传片,据说那片子里讲,上世纪 60 年代,湖里的湟鱼被捞得快见底,后来政府连封了六次湖才缓过来。 要说这鱼能吃吗?老周说饥荒年景里,村里人确实靠它活过命。 那时候凿开冰面,一网下去能捞上百斤,处理的时候得用掉半袋辣椒和花椒,不然那股子土腥味根本压不住。 就算这样,吃多了还会拉肚子,后来才知道,这鱼长在盐碱水里,肉里全是细刺,压根不适合当菜。 现在湖边的监控比路灯还密,无人机天天在天上转。 前两年有伙人半夜驾着冲锋舟来偷捕,刚撒下网就被雷达盯上了,三百多斤鱼全没收,领头的判了两年刑。 镇上的餐馆更不敢提这鱼,有个老板在菜单上写了 "湖鲜" 俩字,被市场监管的人查了三天,最后把招牌都换了。 藏族老乡对这鱼看得重,说青海湖是圣湖,湟鱼是湖里的 "神使"。 他们水葬的时候,总说逝者的灵魂会附在鱼身上,要是动了鱼,就是对先人的不敬。 回族乡亲也不吃,说无鳞的鱼不清净,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没人敢破。 离湖不远的育苗中心里,穿着白大褂的人正盯着蓝色大缸。 缸里的小鱼苗才一厘米长,透明得像玻璃,得在恒温池里养够一个月才能放进湖里。 有个戴眼镜的研究员说,这些鱼十年才能长到一斤重,现在看着多,其实大半都是没长大的幼鱼。 去年夏天,科研队在湖里放了批带芯片的湟鱼,后来追踪发现,有条鱼洄游时居然绕着湖跑了两百多里。 他们说这鱼不光是鱼,还是湖里的 "清洁工",一条鱼一年能吃掉十八公斤藻类,要是没了它们,湖水能见度得降一半,那些斑头雁、棕头鸥也不会再来了。 湖边的玛尼堆上挂满了经幡,风一吹哗啦响。 老周掐灭了烟,说前阵子有人算过账,青海湖一年的旅游收入能有五十多亿,来的人多半是来看鱼洄游、看鸟飞的。 要是这鱼真被吃没了,鸟不来了,水不清了,谁还愿意来? 往湖深处走,能看见水鸟贴着水面飞,翅膀掠起的波纹里,湟鱼的影子还在密密麻麻地晃。 老周说,这鱼啊,看着是多,其实经不住折腾,就像长江里的刀鱼,前些年捞得太狠,现在一斤能卖到上千块,还得靠人工繁殖才能续上命。 天色慢慢暗下来,巡逻车的灯光在湖滩上扫过。 老周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沙子,说他孙子昨天还问,这么多鱼为啥不能吃? 他没多说,就带着孩子去看了湖里的鸟,说这些鸟,还有这水,都得靠那些鱼活着呢。 有网友说:这鱼再多也不能动,想想以前黄河鲤鱼,不就是捞太狠差点没了?现在湟鱼好不容易缓过来,可不能重蹈覆辙。 也有人觉得:12 万吨听着多,可架不住长得慢啊,十年才长一斤,真敞开吃,不出几年就得绝种,再说法律管得严,犯不着为口吃的坐牢。 还有人提文化层面:藏族水葬、回族禁忌,这是人家的规矩,得尊重,就像咱这边保护本土习俗一样,人家护鱼也是一个理儿。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生态保护是对的,但能不能搞点科学养殖?既不破坏野生种群,又能让大家尝尝鲜,两全其美多好。 吵归吵,大多人还是觉得:“湖里鱼多了,鸟就多,风景就好,这比啥都强。”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柴桑大姐直播间讲述52万开会的时间今天柴桑再次表示52开会时间叫他们说,叫他们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