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建议胆囊息肉狠狠消瘀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调理,重在化瘀散结。 我接诊过很多胆囊息肉患者,其中一部分是因慢性胆囊炎长期反复发作,逐渐形成了息肉。慢性胆囊炎多因肝胆湿热导致,时间一长发展为气滞血瘀,进而痰湿与瘀血胶结,慢慢形成了息肉。说白了就是我们身体内的气机不畅,胆汁排泄受阻,湿热、瘀血、痰湿在胆囊内不断堆积,凝结成块,我们可以通过理气化痰、活血散结之法来调理。 说一个门诊案例: 45 岁的王先生,慢性胆囊炎 5 年,平时总觉得右上腹隐隐作痛,吃点油腻就胀得难受,口苦口干,大便黏腻。体检时发现胆囊内长了一个 6mm 的息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若增大就手术切除。王先生害怕手术,尝试过不少消炎利胆的药,效果却不明显,息肉还在慢慢长大,于是来找我调理。 中医诊断:胆胀(痰瘀湿热互结证)。 治疗原则:清理肝胆,化痰祛瘀。 处方:柴胡、郁金、金钱草、鸡内金、丹参、莪术、炙甘草。 别看只有 7 味药,对付痰瘀互结型胆囊息肉,思路却很清晰,怎么说呢? 柴胡:柴胡辛散苦泄,能疏肝解郁,让阻塞的肝气顺畅运行,从根源减少胆囊瘀堵的 “动力”。 郁金:郁金既能行气解郁,又能活血止痛,针对胆囊内的气滞血瘀,像 “疏通器” 一样打通瘀滞的脉络。 金钱草:金钱草甘淡利尿,能清利肝胆湿热,促进胆汁排泄,减少痰湿在胆囊内的堆积,为息肉 “釜底抽薪”。 鸡内金:鸡内金性平,能化坚消石、消食化积,就像 “打磨器” 一样,慢慢软化息肉,防止其继续增大。 丹参、莪术:丹参活血通络,莪术破血散结,二者搭配,能改善胆囊局部循环,化解顽固瘀块,让息肉失去 “生长土壤”。 炙甘草:炙甘草调和诸药,缓和其他药物的峻烈之性,保护脾胃功能,让整个方子在消瘀的同时不伤正气。 该患者因肝胆湿热久蕴,气滞血瘀与痰湿胶结形成息肉,导致右上腹不适、胆汁排泄不畅。此方既能疏肝理气、清利湿热,又能活血散结、软化息肉,正对王先生的病情,所以患者用后效果明显 —— 坚持调理 3 个月,右上腹疼痛消失,复查 B 超显示息肉缩小至 3mm,至今未再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