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一直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儒家的圣人也被历朝历代所推

浩然说文史 2025-08-09 22:40:42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一直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儒家的圣人也被历朝历代所推崇,可惜孔孟之外,能被称为圣人的儒人实在不多。 董仲舒就是其中之一。 汉文帝前元元年,广川的一户董姓人家生下一个小孩,长辈为他取名董仲舒。因为广川临近齐鲁的缘故,董仲舒理所当然成为一名儒生,《春秋》学得尤其好。汉景帝时,董仲舒因为文化水平达标,做了教授经学的博士。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又做了江都相,他这个江都相做得很玄学,“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感觉比起国相更像是一个神棍,可能是因为运气好的关系,董仲舒“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总之就是非常顺利,不过他后来被废为中大夫,可见也不是永远顺利。 建元元年,汉武帝让各地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是其中之一,在于武帝的对策中,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天人三策”,是董仲舒人生的高光时刻。 可能是因为窦太后尚在的关系,推行儒学的时机未到,董仲舒没有被重用,而是被安排到了江都做国相,到了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逝,武帝本想大展拳脚,无奈大汉多灾多难,董仲舒在不合时宜的时机提起天人感应,被主父偃举报后,落入了一场牢狱之灾。 幸而他的理论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契合,董仲舒才被赦免,第二次成为江都国相,之后他又短暂地做了一段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最终致仕。 退休在家的董仲舒对朝廷之事依然有着自己的看法,汉书说“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后来张汤把请教董仲舒的内容整理成书,也就是《春秋决狱》。 参考资料 班固:《汉书》 王文书:《董仲舒生平履历再考证》,《河北大学学报》,2023年9月

0 阅读:0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