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太平天国的大手笔,杨秀清表现并不好。抛开客观条件不说,杨秀清本人有私心,让太平军错过很多机会,留下太多遗憾。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旋即进行东征、北伐、西征,却没达到预期目标。相对而言,西征比东征、北伐强一点。 杨秀清时代,太平军北伐、东征、西征,与清朝全面交战。北伐情况不用多说,林凤祥孤军深入,2万精兵全军覆没。 东征分两次。第一次东征,林凤祥、李开芳夺取扬州,罗大纲攻占镇江,组建宁、镇、扬三角防线,旋即停止行动。 第二次东征,是一破江南大营之后,杨秀清派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追击江南大营,结果因兵力不足在金坛、丹阳被张国梁击退。 相对北伐、东征而言,杨秀清更加重视西征,尤其是北伐全军覆没之后,西征就成为太平天国头等大事,只是杨秀清表现不佳。 从1853年6月出兵西征,到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时代的西征持续了3年3月,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事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 那么,西征情况如何呢?客观看待历史,太平军表现并不够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让湘军得以崛起,着实可惜。 西征3年3月,太平天国虽说攻占了不少城池,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出尽风头,堪称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问题也很大。 纵观杨秀清时代的西征,太平军从未能在上游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没有一块成片的根据地,只有一些据点而已。 安庆、湖口、九江、武昌、岳州这些城池,太平军都攻占了,却谈不上完全控制。安庆城外的长江,依然是清军的天下。 湖口、九江、武昌、岳州,太平军只是控制城池本身而已,连城郊都控制不住,更别说这些州府下辖的县区。 江西基地,号称夺取八府四十七县,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太平军攻占城池,清军前来争夺,仅有城池本身而已,基层乡村依然在清军控制下。 换句话说,太平军西征3年3个月,直到杨秀清死于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从没能在长江中上游建立起一块成片且稳定的根据地,而是与清军进行城池攻防战。 那么,为何西征会是这种情况呢?抛开客观环境不说,杨秀清有私心,不舍得用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错过了很多机会。 客观看待历史,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最大的劲敌是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他们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太平军的手脚。 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并非如后所认为的不堪一击,一触即溃,而是巨大威胁。 很简单一个道理,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杨秀清就从未能甩开向荣军团。要知道,向荣也才一万余人而已,后组建江南大营,兵力17000余人。 如果江南大营真的不堪一击,杨秀清又岂能允许他们跟着到南京,并封锁长江航道,导致天京出现粮荒,被迫放出民众出城自谋出路呢? 杨秀清不能搞定江南大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太平军并没碾压优势,清军也不是很差,故而双方都没能吃掉对方主力。 清军主力在哪里呢?江南大营、江北大营,驻扎在南京、镇江、扬州,阻止太平军北伐以及东征江浙,这是南方军团。 北方军团,则是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守护燕京,反击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再则,捻军起义,纵横江淮、中原,北方军团无法南下。 如此,清朝在长江中上游的兵力非常薄弱,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曾国藩、胡林翼的湘军,八字还没一撇,可以忽略不计。 对太平天国而言,西征确实有个很不错的战略环境,太平军迎来一个“窗口期”。可惜,杨秀清抓不住,把西征玩砸了。 杨秀清错误在哪里呢?没有第一时间派出韦昌辉、石达开等诸侯王挂帅西征,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地区突破,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开创一片稳定的根据地。 太平军、清军战斗力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谁。太平军想要控制长江中上游,建立稳定根据地,必须舍得下血本,不能轻敌大意。 杨秀清是如何做呢?让缺乏资历的将领负责西征战场,还多线作战,分散使用兵力。西征受到挫折后,才想到石达开,却又不完全信任。 如此,太平军没能在西征之初就打出一片稳定根据地,而是陷入城池争夺战。没有得力主帅,且兵力分散使用,太平军虽说攻克不少城池,但旋即放弃。 再则,由于兵力不足,且没有得力主帅整个资源,太平军无法组织起大规模会战,清军主力依然没受损,双方陷入了僵持。 纵观西征战场,太平军攻占城池并不少,却没有消灭清军有生力量。如此,一旦太平军返回天京对付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上游局势立刻吃紧。 西征的糟糕表现,与杨秀清的私心有关,他不希望韦昌辉、石达开等“首义诸侯王”太过强大,进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杨秀清西征为何喜欢用新人,喜欢提拔基层将帅,与扩充东王势力有关。例如林绍璋,李秀成说此人没能力,没才情,却负责带西征主力,导致湘潭之战惨败,湘军得以崛起。 李秀成自述中,总结太平天国失败“十大原因”,林绍璋的湘潭惨败排第四,是杨秀清私心使然。接下来的田家镇之战,杨秀清又让秦日纲督师,结果水师全军覆没,这时才想到石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