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李纨的真正结局,并非晚韶华那么简单,她遭受的苦只有母亲能懂 李纨出生在金陵一个官

李纨的真正结局,并非晚韶华那么简单,她遭受的苦只有母亲能懂 李纨出生在金陵一个官宦家庭,爹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家里人从小就念诗读书,文化氛围浓厚。她嫁给贾政的长子贾珠,没几年贾珠就病死了,那时她才十七八岁,留下个遗腹子贾兰。从此她守寡,住在荣国府大观园的稻香村里,日子过得低调节俭。每个月领二十两银子月钱,她不爱打扮,冬天就穿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从不搽脂抹粉。府里的事她不大管,只顾着侍奉长辈和带孩子,别人叫她“大菩萨”。在大观园诗社,她当社长,号“稻香老农”,诗才一般,唯一一首完整诗是大观园题咏时写的。她评宝黛的诗,说一个风流别致,一个含蓄浑厚。姐妹们办诗社,她不自己出钱,请王熙凤垫付,显示出她谨慎的性子。贾府热闹时,她避开那些钩心斗角的事,王熙凤忙着算计家产,贾母偏心某些人,她就一旁安静待着,不掺和。教育贾兰是她头等大事,坚持让他读书识字,从小督促,从不松懈。贾兰长大点,她就让他温习功课,自己纺纱织布补贴家用。府中其他孩子如贾环爱玩闹,她拉着贾兰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一次贾宝玉来闲聊,她端茶送客,礼数周到却不深交。她的日子就这样平淡重复,专注母子俩的琐碎,避免府里复杂关系纠缠。贾府鼎盛期,她每月存下点银子,锁在柜里,从不挥霍。诗社聚会,她记录大家诗句,偶尔点头回应,从不争论高低。她的低调,让她在乱局中保全自己。 贾府因重罪被抄家,李纨母子一下子跌入谷底。家产全没,亲戚怕连累不敢帮手,她们只能靠自己苦撑。抄家罪名严重,涉及谋逆,宁国府那边贾珍父子可能丢了脑袋,荣国府就算有祖荫,也难逃活罪。贾兰作为嫡孙,本来前途渺茫,罪臣之后不能参加科举,读书出路被堵死。她纺织女红换钱养家,那环境恶劣,手无缚鸡之力的公子哥儿突然一贫如洗,得扛起责任。母子俩过着竹篱茅舍的日子,冬天破袄御寒都难,饥饿时分粗粮度日。她纺纱织布,手上磨出老茧,换来微薄银两买书给贾兰。亲戚如李婶娘或娘家,不会明着援助,怕株连家族。王仁拒收巧姐就是例子,怕被牵扯。李纨不敢投靠任何人,只能自力更生。贾兰精神上也崩溃过,唯一出路没了,读书没用。她坚持督促他温习功课,给儿子希望。那种无望的煎熬,只有母亲才体会得到,为孩子咬牙挺住一切。抄家后,她纺织维持生计,不忘初心,保持清高气质。梅花签“竹篱茅舍自甘心”就是写她,品质如梅,不随波逐流。挺过最难时光,贾家平反前,她母子在贫困中坚持,贾兰厚积薄发才有机会。她的苦不光是穷,更是给儿子撑起精神的支柱。王熙凤挖墙脚谋私利,贾母教养儿孙失败,都比不上李纨的坚持。宁荣二公之母有希望的人生,李纨一度无望还坚守,更难能可贵。 贾家案子平反,贾兰考中举人,一百三十名,承袭爵位,家族复兴。李纨获封诰命夫人,生活富贵起来。贾兰忙官务,她处理家事,仆人伺候。她的身体却日渐衰弱,年事已高,没长享天年。曲子《晚韶华》说“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就是她,儿子发达时,她已油尽灯枯。红学观点有说她苦尽甘来,积德致福,但也推测晚年猝死或被耻笑。贾兰重振家声,她却没福分多享,操劳一辈子结束。她的成功在于自立自强,不问他人废兴。相比王熙凤罪孽深重,李纨的坚持让贾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