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巨变,俄罗斯损失不小,中俄贸易额下降6.6%,风雨欲来
2025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骤降6.6%,仅532.13亿美元,与中美贸易2.9%的增速形成鲜明反差。其中,中国对俄出口下降6.3%,自俄进口下降6.7%。这一“双杀”局面打破了过去三年中俄贸易年均超30%的高速增长神话,到底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首先,我们看一下原因。俄罗斯对华出口下跌,主要是因为两大支柱,能源与农产品同时遭遇滑铁卢。能源方面,中国自俄进口下降6.7%,主因是国际油价从2024年初的90美元/桶回落至70美元区间,叠加欧洲需求疲软,俄罗斯被迫以“折扣价”向亚洲倾销原油(如乌拉尔原油价格一度低于国际基准价30%)。而农产品领域,俄方试图通过减少出口折扣甚至提价来弥补能源损失,但中国转而扩大从乌克兰、巴西等国的进口,导致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下降6.3%。
美国对俄金融制裁的升级成为关键推手。自2024年起,美国通过“二级制裁”威胁与俄交易的中国企业,迫使中国银行收紧对俄结算业务,导致人民币与卢布流通受阻。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占中俄贸易近70%的能源与大宗商品交易。此外,俄罗斯自身经济困境加剧:卢布贬值、基准利率超20%、通胀率突破10%,民众购买力萎缩,进一步削弱了对中国工业品的需求。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学界曾乐观预测“中国依赖俄能源,议价权在握”。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马斯洛夫甚至称“问题出在中国身上”,指责中国暂停卢布结算导致贸易受阻。然而现实是,中国凭借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市场的地位,迅速转向中东、中亚的多元化供应。2024年,中国自沙特原油进口量增长12%,而俄罗斯份额从15%降至13%。市场用脚投票,俄方“涨价止损”沦为自嗨。
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出口额从2021年的2710亿美元暴跌至2023年的867亿美元,被迫以“骨折价”转向亚洲。例如,俄对华天然气售价仅为欧洲市场的80%(260美元/千立方米vs320美元)。这种“内卷式”竞争反而让中国掌握了定价主导权。
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高附加值产业占比不足5%。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机械、电子产品占其市场份额超50%,但俄对华出口的能源与农产品占比高达80%。这种不对称依赖使得俄罗斯沦为“被动供货商”,一旦全球需求波动,立刻陷入被动。
2025年4月,美俄在伊斯坦布尔密谈,美方释放“放宽对俄金融限制”信号,甚至默许俄重返SWIFT系统。这一举动被解读为美国分化中俄的“离间计”。但俄外长拉夫罗夫迅速表态“中俄关系达历史新高”,试图平息猜疑。
尽管俄方强调合作“坚如磐石”,但现实矛盾暗涌。例如,俄能源界长期抱怨对华供气价格过低,要求重新谈判。若俄为缓解西方压力在涉华议题上对西方让步,双边互信或受冲击。
而中国手握两大王牌:其一,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2024年原油进口量达5.1亿吨,足以支撑多元化采购;其二,完备的工业体系使中国对俄汽车出口份额从2023年的49%增至2024年的51%。即便俄罗斯摇摆,中国仍可借“一带一路”深化与中东、东南亚合作,对冲风险。
其次,中俄合作需向高附加值领域突破。俄罗斯可引入中国数字支付技术,中国则可引进俄航天技术,实现“资源-技术”互补。眼下,中美博弈仍是主线,但俄罗斯的“中间地位”使其难以独善其身。对中国而言,需以超大市场优势稳住合作基本盘,同时警惕美俄“暗通款曲”。俄副总理别洛乌索夫希望:“到2030年,中俄贸易额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但这取决于双方能否超越短期利益,构建真正的战略互信。
中俄贸易额下降6.6%,既是经济规律的警示,也是地缘博弈的缩影。俄罗斯若不能认清“资源依赖”的虚妄,恐将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中国,凭借市场优势与产业链韧性,早已在风浪中练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定力。这场关税战的终局,答案不言自明:在全球化裂变的时代,唯有尊重市场、深化互信,才能于风暴中锚定航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