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分跌到6.7!《水饺皇后》被批“流水账”,马丽转型为何失灵?
五一黄金周期间,国产电影界所呈现出的整体战况?
若要用一个最为贴切的词来精准描述的话。
那无疑便是——
“凄惨”。
那么,究竟是哪儿出现了问题呢?
我们简单分析一番。
原因似乎也很简单,这么好的时节,大家都看风景。
谁看电影?
当然,这不过是咱们随意侃侃,真正原因还是题材。
五一档再拉胯,那也是黄金档期。
实际没什么好期待。
就拿《人生开门红》这部片来说。
从影片类型定位看,它属于一部常见的喜剧类型片。
都知道。
喜剧片向来是宠儿。
毕竟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之下,大家伙儿走进电影院,很多时候想法都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部喜剧电影开怀大笑一场。
以缓解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享受愉悦的观影时光。
而该片的阵容也颇具知名度。
如导演易小星。
还有众多演员。
如常远、邓家佳、王耀庆等助阵,称得上群星荟萃。
可喜剧片那是好把握的?
因此,事与愿违。
不少观众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纷纷给出了反馈。
直言影片的笑点十分尴尬。
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很难真正地被逗乐。
也正因如此。
该片让不少原本满怀期待的观众在观看之后大失所望。
随着电影票房数据的不断更新与揭晓,该片遭遇了意料之中的滑铁卢,成绩平淡无奇,仅仅只有7000万。
日票房还不如上映好几个月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
与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或是漫威的《雷霆特工队》的票房成绩相比,也显得相形见绌,说自愧弗如也不为过。
与此同时。
五一档中,另一部《水饺皇后》虽然暂时榜上领先。
但其两亿的票房在众多大片的映衬下,依旧显得颇为寒酸。
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票房大卖。
更为关键的是,根据预测,该片票房勉强触及四亿。
若按趋势,想要再进一步突破,似乎已是难上加难。
而细究这背后不难发现该片很大程度是得益于马丽号召力。
作为观众缘极佳的实力派演员。
马丽的名字无疑为影片吸引了大量粉丝与观众的目光。
可糟糕的事,此番马丽再出神似乎也没有什么看点。
而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也在持续走低。
从8分跌至6.7分。
口碑还不如三十年前由港娱女神陈松伶主演的老片。
再瞧评论区。
满满的不满之声所充斥。
一条条犀利又直白的话,就好似对影片全方位的“审判”。
从剧情编排、角色塑造;
到画面呈现、内涵传达。
等等...
各个层面都有在吐槽着。
如此之多的差评足以看出大家对该影片的失望情绪。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起来看看。
票房爆了,口碑却翻车!《水饺皇后》犯了国产片三大死穴
什么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意踏入电影院呢?
这还用问。
单身狗谁无聊去影院看片。
家里看不更好?
还能看外国片。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水饺皇后》此番所获的观众反馈,能够为该问题提供一些颇为有价值的线索。
说实话,《水饺皇后》这部电影,事先还未上映之时,它就已经在不少观众的心田种下了满满的期待。
这种期待并非毫无缘由。
一方面是因为有马丽这位深受大众喜爱的演员参演。
有基础。
有群众支持。
而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所聚焦的主题也是颇具看点。
一位女强人的奋斗历程,能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弦。
身处于当下这个倡导女性独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背景。
这样的故事题材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可是,当观众们满怀着这份热切的期待,走进电影院,沉浸在影片之中,直至观影结束,却纷纷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失望。
原本高涨的期待迅速消散。
而致使他们期待落空的首要问题,便是剧情的乏味。
剧情走向好似被放置在一条毫无遮拦的笔直大道上。
一目了然。
没有丝毫的曲折与惊喜可言。
故事开篇开始,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平淡无奇。
该影片似乎一心想要迎合各种不同观众群体的口味。
或许是出于对市场票房的过度考量。
亦或担心无法满足多元观众的需求。
乱锅炖一般。
导致多元化的喜剧元素像是强行拼凑在一起的积木。
虽然看起来五彩斑斓。
却难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富有内涵的整体。
当剧情的平淡、创作的刻意以及过多无序的喜剧元素等交织时,《水饺皇后》这部作品就好似一辆常见行驶在错误轨道上的列车般,意料之中地“翻了车”。
尽管目前预期票房喜人,却也在口碑上遭遇滑铁卢。
有这样一部分观众表示,实际观影过程中,好似整部电影所蕴含的精髓、亮点以及那些最能够打动人心、展现核心剧情魅力的部分,全都毫无保留地浓缩在了短短的预告片里。
该影片在上映前的宣传造势就撩拨起了观众的兴趣。
然而,当观众们真正坐在影院里观看完整部影片时,越能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失望情绪在心底蔓延开来。
这种失望感随着观影的深入而倍增。
也就是,原本被预告片勾起的期待,在实际观影的过程会不断落空,使得观众很难再对这部电影给出较高的评价。
实际上,若想真正赢得观众由衷的赞誉,电影只需牢牢把握并且做到最为基础性的一点:将故事主线梳理清晰。
并且完整、合理地交代清楚。
这一点很重要,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架构的关键所在。
简单说,我们可以把一部电影形象地比作一篇短文。
如果这篇短文缺乏了核心情节。
那么即便它拥有再精彩的副线,也只能好似填充物一般。
虽然起到辅助作用。
却无法撑起故事线,难以给予人深刻而完整的体验。
而《水饺皇后》这部影片恰恰在这方面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当观众怀揣着期待走进影院。
内心所渴望看到的是一位充满魅力与坚韧的女强人。
其故事悬念就是如何成功攀上事业高峰的跌宕起伏的历程。
可真看影片后就会发现,哪有什么跌宕起伏的高潮。
好似一条上流河,注定向下流的既视感。
影片中,创业的苦难和心酸太过于直白,生怕观众看不到主人公的艰辛、困苦,生怕观众不知道身为母亲的女主的心酸。
带着两个女儿创业,多么伟大。
导演想要面面俱到。
实际却没能力将多线路故事凑到短短一部电影时长。
老人言——
贪多嚼不烂。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却理不清。
有观众一语道破:“想说的太多,结果反而什么都没说清。”
这似乎成为了当下很多港圈导演的后遗症,比如此前的甄子丹担任总导演拍摄的《天龙八部之乔峰传》。
都一样,电影时长就那么一捏捏。
非要什么都往里塞。
此番《水饺皇后》短板也很明显,其创作意图似乎是想要全方位地展现女主人公在生活与事业道路上所经历的重重辛劳。
甚至是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
与此同时。
该影片还企图借助女演员马丽喜剧人设的表演风格。
从而试图博取观众开怀一笑,为影片增添趣味性和观赏性。
理想很丰满。
可现实却显得过于骨感。
它既希望能深入挖掘并呈现女性在奋斗过程的不易。
从而给予观众情感共鸣。
又期望通过喜剧元素的融入,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想避免过于沉重的叙事给观众带来压抑感。
然而,出现了一些偏差。
表现手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甚至是有失偏颇。
当我们深入剖析这部电影时,便会发现它主观更像是在刻意地试图搭乘当下独立女性题材的这股热潮。
就像此前老冯的《向阳花》,用的都是同一个噱头。
近几年来。
独立女性题材备受热议,使得优秀的作品纷纷涌现。
持续引发着广泛的讨论和观众共鸣。
而此番马丽主演的《水饺皇后》似乎也想趁着这股热潮,吸引观众的目光,从而拿捏更多看法和话题度。
追求热度不丢人。
但遗憾的是,它在追求这种女性发生的热点效应的过程之中,却忽略了对女主臧健和创业历程的真实感。
动不动就有马仔闹事。
动不动就是女儿出事。
先不说老套。
却是真刻意。
有种“没苦也要让观众看到她实际很苦”的既视感。
这让我想起了此前章若楠的《难哄》。
女主隔一下就遭骚扰。
太刻意。
此外,剧情显得像流水账一般,使得观众审美疲劳。
了解过现实女主故事的人应该都懂一些。
臧健是个极有头脑的女性。
可影片里,马丽扮演的臧健和却显得与现实相差甚远。
妥妥妇女。
全程打怪都靠着贵人相助。
女主光环简直不要太亮眼,现实臧健和可是真女强人。
尽管靠手艺发家。
可实际她的头脑对于普通人来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该如何创业,创业遇到什么难题,她都有自己想法。
而不是像影片里,出点事全靠贵人帮衬。
这和女性主题还有啥关联?
完全就看不到女主的睿智。
此外,马丽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也遭到了诸多批评。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因为她的演技本身存在不佳的情况。
实际上。
马丽一贯以来展现出的演技功底是有不少人认可的。
然而此次她的角色表现却显得过于定型。
或许这和喜剧人设有关。
就好似被某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缺乏应有的突破。
显然,她想要转型这条路还有着很远一段距离要走。
名导集体翻车!刘伟强冯小刚为何拍不好“她故事”
当下的影视领域,一种惹眼的现象正逐渐凸显出来。
它便是——
女性主题作品。
多到何种程度?
堪称有着泛滥成灾的态势。
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影视圈都被“女性风”所席卷。
各类以女性为核心的作品纷沓而至,让人应接不暇。
尤其是导演似特钟意此类。
无论是新人。
还是大导演。
然而,要想真正拍出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女性故事?
那绝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女性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各自的心理太过于复杂。
老话说——
“女人心,海底针”。
前车之鉴。
近两年就有不少在影视行业中拥有高国民度的导演想要触及该题材,他们各自也都在领域内摸爬滚打数十年。
积累着非常深厚的经验值。
可即便是他们。
面对女性主题作品的创作时,却也频频遭遇滑铁卢。
例如此番执导《水饺皇后》的刘伟强便是一个例子。
这位可是导演界的老人。
经验自不必说。
回顾他过往的导演生涯便知,佳作频出,成绩斐然。
《古惑仔》系列、《无间道》、《头文字D》以及《建国大业》等等,有太多,数不清的那种经典作品。
可谓是导演界的传奇存在。
但,几乎清一色都是男频。
而这次却不同。
他转型女主戏。
有点类似老冯。
从目前来看,很显然是失败的一次,有些力有未逮。
作为现实改编,《水饺皇后》这部影片本应有着其魅力与价值,然而却毫无意外地落入了催泪俗套的窠臼之中。
对于该影片。
刘伟强显然怀揣着触动观众内心深处情感的美好初衷。
试图通过故事与情感渲染,使观众共鸣。
为达到这目的。
他也算用了心。
然而新题材并非那么好拍,事与愿违,当影片真正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所谓的催泪效果显得过于“公式化”。
既定的模式和套路太明显。
就这?
怎么入戏?
怎么共鸣?
用熟悉的配方去做一道菜,最后只会令人索然无味。
因为观众吃了太多次,就算眼泪再多也哭不出来呀。
好似何炅吃了太多次黄磊做的菜,到最后几季都不说“绝了”。
就拿上个月老冯携手赵丽颖为我们带来的《向阳·花》。
一样的道理。
女主够惨吧?
影片里,女儿天生残疾,为了钱,她锒铛入狱改错。
狱中被欺负。
出狱被欺负。
女儿险些被人领养。
多惨呀?
天桥下,赵丽颖饰演的角色悲痛怒吼着“赚钱很难”。
试问,有多少观众共鸣?
是的。
确实共鸣了。
但有泪水滑落吗?
没有吧?
这就是很明显的公式化,距离触动心弦差那一捏捏。
因为类似的无能怒吼看过太多。
这也是为何该影片最后被许多网友们评价为“假大空的女性主题”。
导演单纯就是为了“爽”而“爽”,忽略女性实际。
完全是将男性特征套在女性角色身上,使得女性行为太过于男性化。
看着显得不伦不类。
就这,还怎么能使观众看了后落泪呢?
实际上,无论是此番在影视界颇具影响力的刘伟强。
还是同样声名远扬的老冯。
他们此次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相当简单明了。
不了解女性。
我深信。
这两位在导演领域有着成就和丰富经验的知名导演。
最初投入到女性题材的创作时,肯定是怀揣着美好的期许,满心希望着自己塑造的角色能够生动立体。
进而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内心,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
可由于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所身处的生活环境也大相径庭,这些客观因素就好似另类的枷锁。
制约了他们对片中大女主这一关键角色的深入理解。
尽管他们可能付出了诸多努力。
也尝试从各角度去引导着角色。
但终究因为缺乏真正的“懂得”,而无法将女性魅力与深度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臧建和之所以成为一个传奇,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
不仅仅是因为她需要有饭吃,那年代,是个人都苦。
更多是她钟意。
更多是有能力。
她独自扶养女儿长大,与邻里之间建立深厚的友情。
并且经历爱情的失落。
这些个人生活的挑战与她无数次在放弃与坚持之间挣扎、在社会偏见和傲慢中艰难成长的经历相比,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正是不屈不挠的态度,使她最终能够在逆境中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向阳·花》中的女主角高月香形象。
她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帅气”。
单纯从角色来讲,绝非仅仅局限于表面所看到的她行事风格上的果断决绝以及面对财物时略显贪婪的表现。
就拿影片里她在证明自己清白的那个关键时刻来说。
当时的情境够尴尬吧?
够羞辱人吧?
然而高月香却没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她能在证明自己清白时不惜放下脸面去脱至只剩内衣,同时,谁也无法否认她在维护自尊的过程中未曾痛苦挣扎。
她能为救朋友而奋起伤人。
这种时候,大女主的才智正是最能凸显角色的魅力。
一部影片若无法捕捉到细腻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内心。
仅靠其他的感情线来填补空白,那么影片就只能流于空洞乏味。
而马丽此番转型为何失灵?
很简单。
挑选剧本是关键。
《水饺皇后》通过剧情来看就知道,实在太过平淡。
全程好似贾玲的《热辣滚烫》,挑不出任何名场面。
总的来说,《水饺皇后》虽提及之时往往波澜不惊。
但票房却屹立不倒。
显然,该影片演员人气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功不可没。
不过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当下的电影市场,便会无奈地发现,电影质量的参差不齐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仅仅凭借光鲜亮丽的明星阵容,就好似在雾里看花。
很难精准地判定一部影片究竟是否具备真正的观赏价值。
就拿近年来电影界的发展态势来说。
众多黑马电影登场。
这些影片的明星阵容并非是那种汇聚了超一线大咖、熠熠生辉的顶级配置,有些甚至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但就这看似毫无“流量优势”的阵容,却拿捏观众。
比如《隐入尘烟》、《无名之辈》以及《天狗》等...
而这些鲜活的例子,就好似一声声振聋发聩的警钟。
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在影海中徘徊的观众。
当我们站在琳琅满目的影片列表前,准备挑选一部观看时,切不可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演员的知名度,更多的还是应当从多个角度去综合衡量一部影片。
不妨给那些小成本制作的作品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
或许就在不经意间。
便能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与乐趣。
此外,对创作者而言,明星阵容并非成功的唯一要素。
内容为王才是长久的铁律。
那么...
屏幕前的你对于这种观点,又有着怎样见解感悟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