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宁妃郭氏:兄长都是开国元勋,儿子是大明亲王,自己却死因不明

野史转记 16小时前 阅读数 1 #历史

1344年4月,安徽凤阳太平乡的孤村庄遭遇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在短短十五天内,朱姓农户家中接连失去了朱五四、陈氏和朱重四三位亲人。年仅十七的朱重八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悲剧,感到无比迷茫和无助。

多亏了刘继祖的善举,朱重八才有机会妥善安葬了双亲和兄长。随后,在邻居汪老太太的慷慨支持下,他得以进入皇觉寺剃度为僧。然而,即便当时元末农民起义尚未全面爆发,社会局势已然动荡不安,寺庙也无法维持众多僧侣的生计。迫于生计,朱重八不得不离开寺庙,开始了四处乞讨的漂泊生活。

朱重八漂泊了三年,某天他走到一户姓郭的人家门前,准备讨口饭吃。这时,郭山甫正好从外面回来,两人打了个照面。郭山甫擅长看相,一看到朱重八的脸,心里一惊,马上叫妻子准备酒菜招待这个看似普通的和尚。吃完饭后,郭山甫对朱重八说:“你不是一般人。”

朱重八,也就是后来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与郭山甫一家有着密切的关系。郭山甫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明朝时期都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和财富。今天,我们将重点讲述郭山甫的女儿,她是明朝历史上首位被赋予“皇”字封号的妃子——皇宁妃郭氏。

【郭宁妃的显赫家世】

朱元璋去世后,郭山甫向他的几个儿子吐露了一些肺腑之言。

山甫对大家说:“你们这些小子,原本都是种地的普通人,但我看你们都有当大官的命。一开始我还不信,现在终于明白了,确实如此。”—《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郭山甫一直对自己几个儿子有封侯之相感到困惑。直到遇见朱元璋,他才明白原来钟离(今凤阳)的帝王之气将应在朱元璋身上。因此,当得知朱元璋起兵后,他不仅让两个儿子郭兴和郭英前去投靠,还将小女儿送给朱元璋为妾,可谓是倾其所有进行投资。

大明建立后,郭氏家族得到了怎样的封赏?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对郭家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郭家主要成员被授予显赫的官职,其中郭英被封为武定侯,位列公侯之列;其次,朱元璋赐予郭家大量土地和财富,使其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再者,郭家子弟在朝中担任要职,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这些封赏不仅体现了朱元璋对郭家的重视,也反映了明朝初期论功行赏的封爵制度。通过考察郭家的待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开国时期功臣集团的权力分配格局。

郭兴,原名郭子兴,在1353年加入了濠州的红巾军。由于当时红巾军的首领也叫郭子兴,为了避免混淆,他改名为郭兴。郭兴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与弟弟郭英一同坚定追随朱元璋,最终成为明朝建立初期的关键人物之一,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中。

郭兴是明朝开国时期的重要将领,他在建国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在鄱阳湖之战中,他提出的火攻策略成功击败了陈友谅的军队,这一战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亮点。随后,郭兴跟随徐达北上征战,参与了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他在巩昌(现甘肃省陇西县)的驻防表现尤为突出,确保了边境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边境帖然”的守护者。

1370年11月,朱元璋授予其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称号,晋升为荣禄大夫,获得柱国勋位,封为巩昌侯,享有每年一千五百石的俸禄,并赐予世袭凭证。从1377年开始,他长期居住在京城。1384年11月10日,他去世,终年54岁。死后被追封为陕国公,谥号宣武,安葬在聚宝山。

郭英是郭兴的弟弟,身材高大,力气大,尤其擅长骑马射箭。他和哥哥一起投奔朱元璋后,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贴身护卫。在明朝建立的关键战役——鄱阳湖水战中,郭兴提出了用火攻的策略,而郭英则一箭射死了陈友谅,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关于陈友谅的死因,当时存在多种说法。不过,最终大家都认可这是郭英所为,而且军中无人提出异议,这足以证明郭英的武艺确实非凡。

后来,陈友谅在战斗中中箭身亡,有人向皇帝提到郭公的功劳。皇帝询问郭公,郭公回答道:“这都是陛下的天威和神机妙算,臣子哪有什么功劳?”皇帝因此更加器重他。—《明文衡卷七十三·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

郭英长期在朱元璋身边效力,因此在建国初期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错过了洪武三年的功臣封赏。不过,他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定云南的战役中表现抢眼,立下大功。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他获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官阶荣禄大夫,勋位柱国,并被封为武定侯,享有两千五百石的俸禄,还得到了世袭的特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先后发起了李善长案和蓝玉案两起大案,但郭英始终安然无恙,甚至在朱元璋去世后依然健在。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2月17日,郭英才去世,享年69岁。他死后被追封为营国公,并获谥号"威襄"。

在1370年2月17日,郭氏生下儿子朱檀。不到两个月后的4月7日,朱元璋分封诸侯王,这位刚出生不久的第十个皇子就被封为鲁王。同年5月7日,郭氏因为生下皇子有功,被正式册封为宁妃。

明朝初期,皇宫规矩特别严,宫女和嫔妃生病了,医生都不能进宫看病,只能听症状开药。比如《甄嬛传》里温太医和眉姐姐的事,简直不合历史。但到了1371年,郭英要去河南当官,朱元璋却让郭宁妃出宫,去送她哥哥。这足以看出朱元璋对郭家的信任和对郭宁妃的特别照顾。

辛亥年间,郭公被提拔为骠骑将军兼河南都指挥使。在即将赴任之际,皇宁妃,即郭公的妹妹,受皇帝派遣来到郭公府上为他送行。皇帝考虑到郭公一向清廉节俭,特别赏赐了他二十罐白银和二十二匹御马。—《明文衡卷七十三·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

朱元璋对郭宁妃所生的鲁王朱檀格外宠爱。在明朝初期,各位皇子的封地大多位于战略要地。例如,秦王驻守西安,晋王坐镇太原,燕王镇守北平,齐王驻扎青州,这些地方都是北方防线的重要据点。洪武三年时,四川的明夏政权尚未覆灭,因此楚王和潭王分别被封在武昌和长沙,这两地也是边境重镇。在众多皇子中,太祖的幼子吴王朱橚被封在杭州,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蒙元时期幼子守护家业的传统。然而,唯独鲁王的封地兖州(今山东济宁)紧邻孔子的故乡,远离战火纷争的前线。这种安排是否偏心,不言自明。

根据《郭氏族谱》的记载,郭宁妃在生下鲁王之前,已经生育了两个女儿。其中,长女是太祖的第三女,被封为崇宁公主;次女则是第五女,被封为汝宁公主。

【郭宁妃死因探究】

作为一位出身高贵且生下皇子的妃嫔,郭宁妃在《明实录》和《明史》中却找不到确切的去世时间,这一现象显得颇为神秘。根据多方史料的记载,郭宁妃的最终命运大致有三种可能。

毛奇龄是清朝初年的一位历史学家,曾在明史馆担任纂修官。在他的著作《胜朝彤史拾遗记》中,有一段特别的记录。

皇宁妃在孝慈去世后,接管了后宫事务,被尊称为皇宁妃。—《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根据毛奇龄的史料记载,马皇后(孝慈)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后,朱元璋任命郭氏为皇宁妃,赋予她管理后宫事务的权力,相当于代理皇后的职责。

1384年9月13日,孝慈皇后禫祭仪式刚结束,朱元璋就在10月2日火速册封广武卫指挥佥事李杰的女儿为淑妃。他特意让这位新封的李淑妃"协助朕主持宗庙祭祀",这相当于把管理后宫的实权交到了她手里。

那么,皇宁妃郭氏究竟去了哪里?是去世了还是生病了?如果结合她哥哥巩昌侯郭兴一个月后突然在家去世的情况来看,很多人都猜测这里面有阴谋。根据俞本的《纪事录》记载,洪武十七年曾经发生过一次“乱宫”事件,很多在洪武初年被册封的妃嫔都因此被赐死。

此外,查继佐是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张岱、谈迁、万斯同齐名。在他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中,也记载了郭宁妃的最终命运。

郭宁妃与唐王生母李贤妃、伊王生母葛丽妃因罪被处死,三人遗体被一同装在大筐中,葬于太平门外。朱元璋事后心生悔意,命人准备三口棺材分别安葬,但因尸体已腐烂无法辨认,只能统一掩埋,并筑起三座坟茔,周围用土墙围护。后来,唐王派人查访到墓地,虽未敢上报朝廷,但仍私下安排人前往祭奠。—《罪惟录列传之二·皇后传》

李贤妃和葛丽妃在1393年被册封,原因是她们分别生下了唐王和伊王。此时,郭宁妃已经年过五十,不太可能与年轻的李贤妃和葛丽妃有太多交集。唐王朱桱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个儿子,出生于1386年。朱元璋去世时,唐王才13岁,那么他是在哪一年派人去寻找母亲墓地的?

根据《明史》的记载,郭宁妃确实有过掌管后宫的经历,但这一事件的时间点被明确记录在李淑妃去世之后。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一历史细节。

李淑妃去世后,宁妃接管了后宫事务。在此之前,她曾被安排侍奉明太祖,后来被封为宁妃。—《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李淑妃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根据《明史》记载,她在掌管后宫事务后不久就去世了,用了“未几薨”这样的说法。然而,《明史》里的“未几”经常不准确。举个例子,书中提到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在天顺元年(1457年)重获自由后,也用了“未几卒”来描述他的死亡,但事实上,朱文圭至少活到了成化三年(1467年)。这说明《明史》中的时间描述往往不可靠。因此,李淑妃去世的具体时间,可能并不像《明史》记载的那么短暂。

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皇帝在西宫去世。同月十六日,他被安葬在孝陵,淑妃李氏随葬。—《天潢玉牒》

根据史料记载,从朱元璋去世到马氏被册封为皇后的这段时间里,后宫事务主要由郭宁妃掌管。这种安排其实很合理。朱允炆登基时,郭宁妃的哥哥郭英是仅存的开国功臣之一,她的侄子郭镇娶了永嘉公主,与朱允炆和方孝孺关系密切,由她管理后宫确实能服众。此外,明代史官杨继礼在《皇明后纪妃嫔传》中提到,郭宁妃在洪武末年仍然在世,这也为《明史》的相关记载提供了佐证。

总结一下,《明史》记载了郭兴和郭英有个弟弟叫郭德成。当他的两个哥哥被封为侯爵时,郭德成还只是个普通的骁骑舍人。朱元璋考虑到郭宁妃的关系,想提拔他,但郭德成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就推辞了。这个决定后来让他躲过了两次牵连大案,反而因祸得福。

朱元璋因为宁妃的关系,想提拔德成,但德成拒绝了。皇帝不高兴,德成磕头解释说:“我就喜欢喝酒,脑子也不够灵光,做不了大事。要是给我高官厚禄,肯定得干正事,万一搞砸了,皇上您一生气,我小命就没了。我这人没啥大志向,只要有钱花、有酒喝就知足了,别的真不敢想。”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赏了他一百坛酒和一堆金银,对他更好了。—《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关于郭宁妃的结局,经过对比多种历史资料,她确实活到了朱元璋去世,并在随后的半年里掌管后宫事务,这一说法较为可信。俞本的《纪事录》和查继佐的《罪惟录》更多偏向小说性质,而非严谨的历史记录。遗憾的是,一些现代学者未经仔细甄别就全盘接受这些内容,错误地将朱元璋描绘成一个残暴的君主,这种行为的背后动机,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野史转记

野史转记

野史转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