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诸侯,西周的中流砥柱,战国时还剩谁在坚守?

古今史话匣子 3天前 阅读数 12 #推荐

周朝建立后,分封制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周天子大手一挥,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宗族、先古圣王后裔以及功臣们,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以此拱卫王室。据《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在周朝分封的诸侯国里,姬姓诸侯国占了大头。这些姬姓诸侯国,就像是周天子洒下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

不过,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周王室衰微得厉害。原本被压制的诸侯们开始蠢蠢欲动,相互之间你争我夺,弱小的诸侯国就像风雨中的小草,相继被消灭。这一番折腾下来,姬姓诸侯国的数量自然锐减。以至于有人觉得,到了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就只剩燕国这一根独苗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咱们一起来捋一捋。

在战国七雄里,燕国可是根正苗红的姬姓诸侯国。它的始祖是周王室宗室召公姬奭,公元前 1044 年,周武王灭商后,大手一挥,就把姬奭封到了燕地。燕国在历史的长河里摸爬滚打,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还吞并了蓟国,之后就定都在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一带。在春秋时期,燕国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中原地区的纷争,所以存在感不是特别强。可到了战国时期,它也开始活跃起来,频繁参与到诸侯国的合纵连横之中,还在公元前 323 年参加了 “五国相王” 活动,正式称王,在战国的舞台上刷了一波存在感。

魏国同样也是姬姓诸侯国,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它的起源得从公元前 661 年说起,当时晋献公派毕万灭了姬姓魏国,然后把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封给了毕万。毕万的后人就以封地为氏,称为魏氏。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码事,分得很清楚。就好比楚国的屈原,他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一看就知道是楚国王室的后裔。魏国的君主是姬姓,魏氏,所以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妥妥的也是姬姓诸侯国。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让魏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中原霸主,风光了好一阵子。

韩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它的先人是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所以是姬姓,韩氏。公元前 453 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合伙灭了智伯荀瑶,瓜分了晋地,这就是著名的晋阳之战。公元前 403 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诸侯。韩国一开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不过,韩国在战国七雄里实力相对较弱,总是被周边大国欺负,最后还成了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除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还有其他姬姓诸侯国存在。卫国,那可是周朝正儿八经的姬姓诸侯国,都城在朝歌,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只可惜,战国时期的卫国,处在魏国、赵国、齐国等大国的包围圈里,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衰弱。公元前 254 年,卫国被魏国攻灭,它的领地也成了魏国的封君之地。

郑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始祖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在春秋时期,郑国也曾辉煌过,郑庄公凭借着自己的雄才大略,让郑国风光无限,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可到了战国初期,郑国就没了往日的威风,被韩国给消灭了。

鲁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也是姬姓诸侯国。鲁国在周代众多邦国中地位特殊,是姬姓 “宗邦” 和诸侯 “望国”,对周礼的保存和实施那是相当到位,世人都夸赞 “周礼尽在鲁矣”。鲁国坚持到了战国末期,公元前 256 年,才被楚考烈王给灭掉。

巴国在西周初期被分封,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是姬姓宗族,子爵,所以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它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地盘还有所扩展。但在公元前 316 年,也就是战国中期,秦国派军把巴国给灭了,巴蜀之地也被纳入秦国的疆域。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姬姓诸侯国虽然数量大不如前,但在历史舞台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它们从西周的辉煌起始,经历了春秋的动荡,在战国时期继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这些姬姓诸侯国的兴衰,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后续我还会带来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古今史话匣子

古今史话匣子

打开史话匣子,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如潮水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