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应授上将,自己却坚持降为少将,主席最后拍板:授开国中将

澹秋映亭 1周前 (04-14) 阅读数 471 #推荐

导读:他们是骁勇善战的钢铁战士,在战场上,面对流血、牺牲从没有过丝毫惧怕,却在功成名就后的大授衔时,因为肩上的“豆豆”而落泪。在授衔初步名单公开后,绝大多数将领都表示认同,但也有极个别的将领私下里发牢骚,认为自己资历老、战功高,应该获得更高一级的军衔。为此有将领找组织,找上级,要求在军衔上晋升一级,遭到拒绝后,个别将领赌气闹情绪,甚至伤心得哭了。这些情况传到主席耳中后,他用幽默的语气评价这些将领的行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相比这些要衔的将领,更多的将领则展现了一个党员和老革命的高风亮节,主动提出降低军衔,例如徐帅、徐海东、许光达、徐立清、孙毅等人。在要求降衔的将领中,孙毅是唯一一位要求连降两级,从上将直降为少将的人。

孙毅是河北大城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早年加入西北军,官至26陆军中校参谋。九一八事变后,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的孙毅,坚决抵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1931年,愤然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走上革命道路。红军时期,孙毅历任红5军团41师参谋长,红一方面军教导师参谋长等职,最高的职位是红一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担任115师343旅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中,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补训兵团司令员等职。在1952年的干部评级中,孙毅被评定为准兵团将领,以他的资历和职务,在1955年大授衔时,应该说授中将比较合适,但也可以授上将。例如同为准兵团级将领的贺炳炎,就被授予上将军衔。

据说,在最初的授衔名单中,孙毅是被评为上将军衔的。听闻这个消息后,他想起了当年带领他参加宁都起义的赵博生、董振堂等人,如果他们活到现在,又该授予什么军衔呢?这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给上级写了一封信,主动要求降低军衔。评衔委员会接到孙毅的信后,高度赞扬了他的高风亮节,在下一次重新审定名单时,将他从上将降为了中将。可孙毅仍觉得中将军衔过高,在他看来授予自己少将军衔足矣,不过对于他这个有些“过分”的要求,上级领导并没有同意。为此孙毅又写了一封请求降衔的信。在信中,这位戎马几十年,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谦虚地说道:“我只有从劳从苦而乏建树之功,评衔宁低毋高,授我少将衔足以。我投身革命不是为了升高官,要俸禄。”

孙毅多次要求降低军衔的事情,传到了主席的耳朵中。对于孙毅,他是了解的。当年红军长征,孙毅是教导师参谋长,按照级别可以骑马的。可当时的军事顾问李德却横加阻拦,说他是“白军”过来的,不能骑马。为此很多人替孙毅打抱不平,可他却很淡然地表示:没有四条腿,我还有两条腿!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一双铁脚板,孙毅走完了长征。主席称赞他是红军的“孙行者”。鉴于孙毅为革命作出的贡献,以及他所代表的宁都起义,最终,由毛主席拍板,孙毅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

孙毅两次让衔的高尚品格让人敬佩,除了淡泊名利外,他还是一位有爱心之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军的一名高级将领,孙毅一直身居高位,可他在生活上却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习惯。每月的工资除了必要的生活费外,其余全部捐出去,用于购买书籍帮助青少年儿童学习。他认为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只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党和新中国就永远不会老。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有些时候孙毅甚至将伙食费都捐出去,以至于到了月底不得不变卖家中的废旧报纸补贴家用。除了捐赠书籍外,在退休后,他还经常到学校中,为孩子们举办红色讲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先后担任几十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青少年做近千场报告。结束语:2003年,孙毅将军因病逝世,高寿100岁(虚岁)。而淡泊名利,豁达开朗的性格,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澹秋映亭

澹秋映亭

澹秋映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