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布机器人仿真平台“格物”
你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家务事由机器人完全接手?
或者在工地上,机器人代替工人完成危险的任务?
这些场景不仅仅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而是即将成为现实。
2025年3月21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携手上海大学和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一款革命性的仿真平台——“格物”。
“格物”平台不仅是科技界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桥梁。
这个新平台集成了先进的强化学习框架与多模态运动控制技术,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开发与测试解决方案。
发布会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首席科学家江磊深刻解读了“格物”的重要性。
“‘格物’仿真平台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关键,”江磊说道,“它连接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进行机器人开发和训练,降低研发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应用的转化。”
具身智能,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在未来机器人技术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具身智能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构想,它是通过动态控制与强化学习等方法,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自我学习和环境交互能力。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就是让机器人“更聪明”。
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技术一起被列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
这表明了政府对具身智能战略地位的高度认可,也意味着它将成为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
借此契机,“格物”仿真平台将发挥其独特作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
国地中心研发总监邢伯阳在发布会上详细分享了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新路径。
他提到,通过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与强化学习相结合,机器人不仅可以在理论上取得突破,还能在实际环境中快速适应并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除了国地中心的科研团队,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也贡献了他们的智慧。
叶林奇教授,作为“格物”仿真平台的核心开发者之一,无偿将其贡献给OpenLoong开源社区,标志着合作研发的新高度。
叶教授师从机器人领域的泰斗Andy Ruina,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他表示,“格物”仿真平台不仅面向未来的机器人研发,还可以通用于各种类型的机器人,通过一套代码覆盖百余款机器人。
不论是双足、四足,还是轮式机器人,都可以借助该平台自主切换动作,适应家务、工业巡检、灾害救援等多种场景需求。
“‘格物’平台实现了高效的仿真训练到真实硬件部署的无缝对接,”叶教授说道,“这极大地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为机器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这次合作,清华与上海大学不仅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创建了具身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格物”平台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仿真工具,它具备多项核心功能,让人形机器人开发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例如用户只需导入机器人模型(URDF文件),平台即可自动优化奖励函数并生成运动策略,将传统耗时数周的开发周期缩短至分钟级。
支持双足、四足、轮式等多样化机器人形态,能够自主切换行走、奔跑、跳跃等复杂动作。
平台还提供极限性能测试,能够模拟极端地形、高速运动及重载环境,帮助机器人设计优化与形态进化,显著提升硬件方案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此外,通过高精度状态对齐工具与在线学习模块,仿真策略可快速部署至真实机器人,解决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鸿沟难题。
这些功能不仅使“格物”成为开发者手中的利器,也让机器人技术更容易落地应用。
未来,通过“格物”平台的支持,我们可以期待更智能、高效的机器人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随着“格物”仿真平台的发布,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个平台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于技术本身的进步,更在于如何让这些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未来已来,Robot先行。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它们不仅是高科技的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延续。
通过“格物”仿真平台的推助,人形机器人将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朋友和助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便捷、智能的世界。
正如叶林奇教授所言:“未来机器人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还需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场景和任务。” 在科技的浪潮下,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这场智慧革命的见证者。
未来的路,说不定就在我们脚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