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法正最可惜。
1
郭嘉对于曹操固然很重要,但他并不是曹操的核心谋臣。
在曹操阵营中,谋士众多,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司马懿,论资排辈,郭嘉也排不到前面几个人头里去。
曹操的谋士,各有其特点,荀彧擅长内政,郭嘉、荀攸擅长奇谋,贾诩号称毒士,程昱文武双全,司马懿比谁都能活。
可以看出,曹操的阵营中,谋臣之间具备很强的互补性,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郭嘉早亡后,他的位置就能被贾诩程昱等人填补,荀彧中途反水被清洗,他的位置也很快被荀攸填补。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笼络了一大批人才,在曹操这里,只要你有才华,不管你是寒族还是降将,都会得到重用。
曹操之所以能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得益于他集聚了大批人才。
而在这个过程中,郭嘉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征吕布,灭袁绍,平三郡乌丸,郭嘉都贡献了很多奇谋。
但人才多了,一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大打折扣,曹操不会把这些功劳都算在郭嘉头上。
郭嘉死后,曹操虽然损失了一个重要谋士,但基本盘没有变,曹魏仍旧实力最强大。
但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向南扩张遇到了阻碍,赤壁之战败给了孙刘联军,让曹操大为恼怒,在众谋士面前居然喊出“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如果活着,也不一定能在赤壁力挽狂澜。
总之,郭嘉对于曹操很重要但并非必不可少,少了一个郭嘉,无关乎曹魏大局。
2
周瑜对孙权的重要性要远胜于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
周瑜是孙策老人,淮泗军事集团的首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都卖他面子。
有周瑜在就能“镇住场子”,当年十八岁的孙权继位时,就是因为他和张昭力挺,孙权才能坐稳位置。
周瑜除了是元老级别人物外,其能力在三国时代也属于首屈一指的顶尖人才。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操号称的“百万雄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周瑜属于复合型人才,既擅长谋略,也擅长军事,是孙吴政权的柱石式人物。
赤壁之战后,周瑜掌握了孙吴的军政大权,可以说是孙吴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
周瑜很有野心,赤壁之战后他力劝孙权,顺江西上平定益州刘璋,然后吞并张鲁,联合马超,和曹魏隔江对立,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伺机平定北方,实现鲁肃为孙权规划的“榻上策”。
孙权同意了周瑜的战略,派周瑜回江陵准备战事,可走到巴丘就意外病逝。
周瑜死后,东吴的战略目标就从一统华夏改为了割据一方。割据一方或许才是孙权的志向。
关于周瑜的死,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孙权忌惮周瑜功高盖主,派人暗中除掉了周瑜。
这个说法虽然野,但也能反映出东吴的权力配置有失衡的风险。
周瑜对于孙权,并不是不可替代,孙权更希望有一个威望不高但又有能力的大臣。
继周瑜主政东吴的是鲁肃,最符合孙权的要求,鲁肃不是孙策老人,威望并不高。
孙吴虽然不如曹魏人才集聚,但人才没有断档,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人才总能续上。
故而周瑜早亡,对孙权未必就是个损失。
3
相比于郭嘉和周瑜,法正对刘备而言要重要的多。
论计谋,法正比不上郭嘉,论谋略,法正比不上周瑜,法正从各方面都不如郭嘉和周瑜,为什么他的死对刘备影响这么大?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这边人才太少。
刘备的蜀汉阵营,相比于曹魏阵营、孙吴阵营,人才最贫瘠,刘备一个人恨不能当两个人用。
拿下益州后,刘备阵营的武将还比较可观,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多个一流将领,但是谋臣就乏善可陈。
刘备的谋臣拿得出手的就只有诸葛亮、庞统和法正,庞统在还没拿下益州的时候就已经去世,刘备只剩下了诸葛亮和法正。
刘备打下汉中后,掌控的地域空前的广阔,但他缺乏足够的人员镇守。
迫于无奈,刘备只能让关羽独自守荆州,让魏延独自守汉中,给关羽和魏延配备的其他人员大都是非知名人士。
法正在刘备拿下汉中的次年就去世,让刘备少了一个左膀右臂,导致他在征孙吴的时候,一个像样的谋臣都没有,唯一的诸葛亮还要守家,刘备相当于自己一人带队东征,结果在夷陵遭遇惨败。
法正对于刘备而言,相当重要,他的去世对蜀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刘备夷陵惨败后,诸葛亮不得不感慨,假使法孝直在,一定能阻止刘备东征。
在军事谋略方面,法正对刘备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诸葛亮。
法正去世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国运,让蜀汉的地盘极度压缩,他的去世对刘备而言更可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