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家人逃美29年,如今“叛徒”竟被世人称赞
据海峡导报综合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刊出对台“中科院”核研所前副所长张宪义上校的专访。他在1984年被美国中情局吸收为线人,向美国泄露台湾核武发展细节,致使台湾核计划在美国施压下被迫中止。
张宪义(资料图)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消息传来,震动亚洲。这对台湾当局而言,无疑是巨大冲击。彼时,台湾方面深感不安,出于种种政治目的,在1966年秘密启动了核计划,由隶属于台军方的“中科院”负责推进相关核能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张宪义走进大众视野。他毕业于台陆军理工学院物理系,在核物理方面天赋异禀。1969年,台湾当局将其送往美国田纳西大学攻读核工程硕博士,名义上是学习民用核能技术,实际目的不言而喻,是想借此让他为台湾的核武研发“取经”。
在美国留学期间,张宪义的命运轨迹悄然改变。1969或1970年,他接到一个神秘电话,对方自称对核能产业感兴趣,邀他共进午餐。当时的张宪义并未察觉,此人竟与美国中情局有关。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中情局开始对张宪义展开“思想工作”。他们向张宪义展示核武器带来的可怕后果,尤其是1986年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灾,数十万人遭受辐射污染,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张宪义,使他对台湾的核武计划产生了深深质疑。在一系列影响下,张宪义的思想逐渐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参与的核武研发工作是否真的有意义。最终,在1984年,他被美国中情局吸收为线人,自此,他开始向美国提供台湾核武发展的相关细节。
张宪义(资料图)
回到台湾后,张宪义凭借留美背景和专业能力,进入了台湾核武研发的核心团队,担任“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表面上,他积极投身于核武研发工作,带领团队推进相关项目;暗地里,他却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机密信息传递给美国。这期间,他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方面要在台湾当局面前伪装,不露出丝毫破绽;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与美国方面保持联系,传递关键情报。
1987年,台湾的核武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此时的张宪义陷入极度焦虑,他深知核武器一旦研制成功,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两岸局势必将更加紧张,甚至可能爆发不可挽回的冲突。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行动阻止这一切发生。1988年1月,张宪义借学校校庆活动,巧妙地将消息传递给美国。随后,在美国中情局精心策划的“逃亡计划”帮助下,他带着家人神秘消失,成功抵达美国。而就在他们逃离的第二天,蒋经国突然去世,台湾局势陷入混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张宪义的逃亡提供了掩护。
张宪义抵达美国后,向美国方面详细讲述了台湾核武研发的诸多细节。美国随即采取行动,趁着台湾政权交接的混乱时期,对新上任的李登辉施压。美国派出人员前往台湾,拆除了台湾的钚分离厂,搬走了重水及使用后的燃料,从根本上断绝了台湾继续研发核武器的可能,让台湾多年的核计划彻底化为泡影。
张宪义(资料图)
张宪义的行为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在台湾当局眼中,他无疑是叛徒,因为他的举动破坏了台湾的核武计划,被军方高层痛恨,台湾军方甚至以“通敌叛国罪”判处他无期徒刑(缺席审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人认为他是英雄。他阻止了台湾核武器的研发,避免了两岸可能陷入核军备竞赛的危险局面,减少了核武器对地区和平稳定的威胁。从国际社会部分观点来看,他的行为降低了台海爆发核冲突的风险,对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有着积极意义。例如,美国裁军协会就称张宪义为“和平英雄”,认为他的行动阻止了一场可能的核灾难。
此后多年,张宪义定居美国。他曾在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工作,直至2013年退休。2016年,他首次在镜头前公开讲述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面对镜头,他坚定地表示“我问心无愧”,他认为两岸同属中国人,使用任何致命武器都不合理,自己的选择是为了避免同胞相残,维护两岸和平。
回顾张宪义的经历,他的行为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抉择深刻影响了台海局势的走向。在核威胁依然存在的当今世界,他的故事也给人们带来启示:在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面前,个人的选择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而维护和平始终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