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要警惕“回避型”人格,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安全感

兰妈谈育儿 9小时前 阅读数 75 #育儿

文/兰妈谈育儿

看过一个提问:“家里没钱该怎么把孩子养好”

讲真的,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现实生活中真正不会为了钱发愁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再放眼去看看身边的父母们,有哪个不是起早贪黑,一边为了生活当牛做马,一边又为了孩子的学习愁得辗转难眠呢

所以,怎么把孩子养好这个问题,也是当前很多家长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再回到问题本身,兰妈认为,所谓的“养好”并不是指孩子考了多少分、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而是他们本身有没有拥有幸福、经营幸福的能力

举个例子:

亲戚家的一个女儿,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天之骄女,毕业之后更是进入了很多人渴望不可求的高企工作

都说王子配公主,从小就是学霸的优秀姑娘也该是书香世家的良配

可女孩却偏偏看上了同乡打工的一个穷小子,那个男孩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爱女孩的热切之心

明明拿着不到八千的月薪工资,却大手一挥,每年给女孩安排最新款的过万元品牌手机

对于女孩,男孩也是掏心掏肺地展现出所有的爱

在俊男美女的绝配下,大家也以为他们会是一直幸福下去的那一对

可男孩却在某一天亲手拉黑了女孩,原因是女孩性格太敏感、很难相处,经常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把他删除、拉黑

女孩呢,在失去挚爱后还不自知,总沉浸在男朋友不爱她的认知中,甚至还发信息责怪“打是亲,骂是爱,我从小不就是这样长大的吗?每一次我惹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她都会好几天不理我,可我们还不是照样是母女,照样生活吗”

说到这里,兰妈突然想到一句话:找对象,永远不要找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不然你会输得很惨

讲真的,这里并不是对原生家庭不好抱有偏见,而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主要会表现出明显的缺爱,遇到事情也经常会情绪不稳定、拒绝沟通,这些都会导致关系直接破裂

所以说,一个孩子长大后能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这和原生家庭的好坏有着直接性关系

像例子中的女生,就是受母亲经常情绪冷暴力影响,导致她遇到事情后就出现不愿意沟通的回避型人格

这也是导致她看起来不容易相处,整个人也显得比较情绪化的主要原因

而回避型人格会直接拉低生活质量、也会严重地干扰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能力

不想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丧失这种能力,那一定要从现在的原生家庭就开始警惕“回避型”人格,你给孩子带来怎么样的环境,孩子就在怎样环境下发展成什么样的性格

比如,以下几种相处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回避型人格,还可以帮助孩子有效提升获得幸福感的能力

01

给足安全感

6岁以前尽量把孩子养在身边

人的安全感是来自内心,越是安全感丰富的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感的频率也就越高

而一个特别有安全感的孩子呢,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负担,也不会瞻前顾后地犹豫不决,他们能抓住机遇、也能很好地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好发展

有一个美女,在婆家受尽委屈没哭,狠心做决定离开那个家没哭,甚至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里也没哭

可等她听到她爸爸一句:“你有什么可以给我说,不要让自己受委屈”这句话时,她忍不住哭了

这句话,也是她重新获得幸福的安全感

再想想过去那些年,就因为顾虑父母会担心她,她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也生怕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让两个家庭闹得不愉快

也大概是不停隐忍的原因吧,美女在家里的日子似乎越过越无趣,就连出嫁的小姑子回家都对她指手画脚,回娘家不跟她这个嫂子打招呼、从家里离开也不打招呼

久而久之,当委屈、隔阂、还有矛盾积攒足够多,又难以消化时,她终于在某一次争吵中抛下一切,关掉手机,谁也不联系、谁的电话也不接...

在那期间,她脑子里闪过无数想法,甚至还打算断绝一切关系,一个人逃到无人认识的地方独自生活

可当让她再听到爸爸的声音,没有去追根问底,更没有一句责怪话,只是淡淡的一句:“别委屈自己”,瞬间让她泪奔

再后来,婆家人登门道歉,还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地把她当亲闺女一样对待,看着前后巨大的落差,她明白这里边少不了父亲的撑腰

也因为有了父母的撑腰,她不再是那个被人忽略、任人欺凌的可怜虫

所以,孩子受了委屈父母不撑腰谁撑腰呢?父母就是孩子的成长后盾,也是遇到问题会不会逃避的主要底气

想要有效避免回避型人格,对兰妈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足孩子陪伴,特别是6岁之前要尽量把孩子养在身边

一个从小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又能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的孩子,那长大后获得幸福感的能力就会明显优于同龄人

02

尊重需求感

只要是孩子的提议就认真考虑

听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足够尊重孩子的天性,很快就会发现孩子的天性就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懒又馋又贪玩”

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孩子还是不要过于放任,该尊重的时候尊重,该拎起来敲打的时候也不要犹豫

直到,前段时间因为一些家庭矛盾负气离开了家,我发现自己的圈子,竟然只剩下手机、家庭、和孩子了

望着车流不息的街道,发现没有一个是自己的落脚点,即便是暂时住在酒店里也不喜欢逛街,就喜欢待在房间里闷头睡大觉,怕出去会孤独,怕融不进圈子,也怕顶着太阳四处闲逛太累...

所以,人性就是如此,成年人都会经常出现害怕心理,小孩子又怎会例外呢

有个妈妈,曾分享了她和她女儿的一些故事

她说,她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有那么一个阶段每天都吵着闹着说:“我不想去幼儿园”

本来还开开心心要拉孩子去幼儿园的手,也在那一瞬间变得僵硬起来,她生气地甩开手,然后说:“为什么不去,幼儿园花了那么多钱,你不去上学谁在家照顾你?反正我没时间,今天这幼儿园,你不上也得上”

再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就发现女儿性格变得冷漠不少,不再向以前那样回家就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哪怕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也默不作声,回家从来不透露只字半语

说到最后,她还特意向我求助说:“真不知道怎么养的,孩子养着养着就不如以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淡了,我该怎么找回孩子以前的模样呀”

讲真的,镜子一旦破了是怎么也无法复原到以前的完美无瑕,但修补之后就是心态决定感受了

你用接受的心态去看待,那得到的感受就是可以、不错,你用较真的心态去看待,那得到感受就是糟糕、不行的

为了解惑,我还特意告诉她:

“孩子不想上学肯定是有原因的,纠结或者批评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孩子的提议做到认真考虑”

“比如,孩子不想上学,我就思考一下告诉她:真的吗?我考虑一下,可是如果你不上学,你一个人在家里怎么办呢?能不能把自己照顾好呢”

“在这种顺着孩子认真考虑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孩子小脑袋一转,就轻飘飘地选择继续去幼儿园了,因为他们那个年龄段还不具备自己独自在家待一整天的勇气...”

03

多鼓励肯定

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与优点

教育孩子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捷径,就是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只要能做好这一点,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和动手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还有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公公即将在五一期间迎来六十大寿

想着一家人都是上台讲话就紧张到腿发软、还会紧张忘词的窘迫,她就不断对女儿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儿当天能站在台上拿着稿子完成一段小小的仪式感

没想到,女儿刚听到这句话就立马变脸,马上作出回答说:“不行,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连续的拒绝,也瞬间让妈妈失去了寄托的希望,后面也就没有再提过这件事了

可这个时候爸爸却厉害了,他一反常态地每天把夸奖女儿的话挂在嘴边:

“呦,这是谁家的小公主呀,声音真是好听,还没回家的时候觉得心烦气躁,现在一听到你的声音立马就神清气爽,真是稀罕人呦”

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当场喜笑颜开,屁颠屁颠地跑到爸爸面前主动亲近,父女俩也因此说了很多连妈妈都听不到的体己话

等到某一天,女儿主动找到她说:“妈妈,我想要在爷爷过生日那天上台讲话”后,她直接惊讶到后退几步

也是问了爸爸之后才知道,原来对于上台主持这件事,女儿一开始是比较害羞、怯场、担心会忘词引起尴尬

后来,在爸爸不断鼓励和肯定下,孩子才渐渐卸下担忧,爽快地答应了为爷爷过寿上台主持的事儿

看吧,这就是有信心、和信心不足的区别

有信心的孩子,做决定的时候不会拖泥带水,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不会情绪化地把问题归咎在别人身上,因为他们一直在思考:“我该怎么去解决眼前的困难”

当然了,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也要记牢一句话:成绩重要,但不是唯一

比如,孩子心底善良,品德优秀,在家里勤快喜欢做家务,待人礼貌,甚至声音好听,性格温柔...这些都是闪光点

再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会越多,自身也更能创造出更多的成长价值

04

多接纳孩子

收起成年人的骄傲以平等相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把关系处得糟糕,彼此之间又意见不断、拌嘴不断的,基本上都是源自于“心态不平”四个字

认识一对婆媳,她们在外面对谁都和颜悦色,见到谁也能自来熟地聊个不停

可一旦看到对方来了,那立马就变脸,似乎一见面整个人都不好受了

看出她们之间的不对劲,我也曾不止一次劝说:“家和万事兴,大家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直接说出来”

没想到,婆媳之间谁也不相让:

.婆婆说:“都是为了他们好,他们不领情,还总抱怨我的不好,不是白眼狼是什么,我宁愿和外人沟通,都懒得再和他们说话”

.儿媳说:“我们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他们老人什么事都要干涉,什么事又干涉不出个什么”

于是,在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情况下,她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一方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面对她们婆媳再次争锋相对、拌嘴不断时,我说了一句话:“可是你们和我这个外人讲话时,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会让面子过得去,至少对我们外人讲话从来不会疾言厉色、苛责不断”

是呀,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感情莫过于讲话方式让人舒服,态度好,给人的感受也好,那接下里的沟通与讲话,自然也就舒心顺畅了

成年人如此,和小朋友之间的相处方式也是如此

但凡一段能让我们感受到焦虑、相处起来费劲的关系,那就要从讲话方式开始改变了

.比如,把“你怎么回事”,改成“可以和我说说具体情况吗?希望能帮助到你”

这种带着了解、帮助、还有关心的善意感,会让人从内心感到舒适,然后才能敞开心扉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困难与需求都尽数表现出来

.又或者,把“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看着办”,改成“我很关心你,我也很在意你的感受”

这种真心把对方事情当成自己事情的真情流露,是最容易收获人心、也是最容易处好一段关系的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收起我们成年人的傲娇、还有“都是为了你好”的局限认知

等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能和孩子平等相处、友好沟通时,就能发现他们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倔犟了

那么,关于养孩子要警惕“回避型”人格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