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本感到“危险”,哪吒凭什么

张书乐 3天前 阅读数 19 #科技

日本著名影视大导演们,都在为哪吒做“义务宣传”。

这样的宣传,还带有“警示教育”的意味:对日本动漫的未来,发出警示。

时间已进入4月,但《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全球引起的观影热潮仍未消退。

4月4日日语字幕版登陆全日160余家影院后,首周即创下了破2亿日元的票房。在东京池袋太阳城影院的首映场上,全场座无虚席。

01 日本危险了!这次不是演习!

《哪吒2》3月14日在东京超前点映,9天票房破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0万),4月4日追加IMAX版,发行覆盖近三分之一日本影院,成为中国电影在日本最大规模的公映影片。

与此同时,此次《哪吒2》还在涩谷地区的7面大屏上投放广告,将动漫游戏行业盛行的“高密度曝光”等多项成功经验移来为电影造势,并收获预期效果。

随之而来的,还有日本业内外的如潮好评。

这部现象级作品,如同此前征服欧美一样迅速征服了这个动漫大国。

而日本著名导演竹内亮更是直截了当地抛出了一句“日本(动漫)危险了”,警告中国动漫已经有了超越之势。

“真的是超出了我100倍的想象!”竹内亮看完《哪吒2》后大为赞叹。

他说,此前虽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文化背景,但他还是决定去看一看,“结果发现这部电影简单太牛了,能感受到战斗场景非常有技术含量,每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特别是人从天上掉下来,然后树开花,这个创意非常地棒。”

13日晚,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在X平台发文称,《哪吒之魔童闹海》“太厉害了”,他为整部电影的画质、创意、规模而震撼,也为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的志向而感动。

新海诚是日本新一代动画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编自导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获得过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奖及第26届日本电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导演奖。

《哪吒2》由可可豆动画和光线彩条屋影业出品,饺子编剧并执导,今年1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自2月14日起陆续登陆海外市场。

02 哪吒,需要花钱推广吗?

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目前,该片海内外票房已突破156亿元,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上暂列第五,距离第四的《泰坦尼克号》相差约8亿元。

《哪吒1》和《哪吒2》在海外上映以后明显的票房热度差别,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在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发行和推广策略对于一部影片票房带来的影响大吗?

《哪吒2》为何让日本动漫领军人物们都开始“担心”了呢?

对此,新闻晨报记者沈坤彧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日本作为动漫大国,感觉到了来自哪吒带来的中国动漫崛起的海啸。

在日本,通过推广形成话题的引爆是必须的,此前《原神》在日本的成功,在秋叶原铺满海报是一个很好的催化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就怕巷子深,尤其是需要短时突破的电影票房,确实有必要借助推广策略来形成直观地“五感冲击”。

不得不说,国外观众对《哪吒2》确实有极大的热情,华裔族群以外受众,主要是对差异化的文化精品出现,带有一定的猎奇感。

当然,具体到日本,则感受更为不同。

日本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千年,对哪吒故事比较熟悉,加上日漫的魔改风格,对于对经典哪吒故事的“二次创作”评价也较高。

反观欧美,目前的接受度,在欧美则主要是对东方神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带来的新奇感。

就如当年美版《花木兰》《功夫熊猫》带来的冲击那般,让其从对大片的司空见惯,突然切换到耳目一新,传播力确实很强。

再回过头来,对比《哪吒1》和《哪吒2》在海外市场的冰火五重天,则更有一番意味。

03 中国学派,震惊全球!

《哪吒1》在海外上映,整体可以用波澜不惊表现,而《哪吒2》则依靠前作的铺垫,以及本作的超强热度,在海外形成了票房指数级爆发。

具体来说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文化出海的深入。

《哪吒1》更像孤军奋战,探路尖兵。

正是由于有《哪吒1》探路,《黑神话:悟空》科普,加上近年来文化出海新三样和国潮出海的推动,让东方神话通过动漫、游戏这些载体的海外传播路径变得更加有效且熟练。

二是作品话题性更强。

《哪吒2》较之前作有了更多内容上的突破,尤其是在话题性上,其造梗能力远胜前作,自由度更高,海外上热搜频率更大,极大的激发了票房。

三是制作水准达成世界顶流。

此前国产影视、动漫乃至游戏,在海外的成败,一个关键点就是技术。

《黑神话:悟空》让世界惊叹于中国也能造出全球顶流3A大作。

而《哪吒2》的动画制作之精良,真正让昔日以中国画风而在全球异军突起的“中国学派”,实现了国潮+技术的全球顶流水准,真正创造了一个让好莱坞也惊叹的动画大片。

于是,日本动漫影视圈的大师门对日本动漫未来的担心,就显然不是杞人忧天了。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张书乐

张书乐

长期坚持在IT和游戏领域呓语的非权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