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哪吒2》活过来的影院,又被现实一巴掌扇倒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狂欢。动画巨制《哪吒2》横空出世,以超150亿的票房成绩横扫影史,宛如一道强光,照亮了原本黯淡的影院行业。那些在市场寒冬中濒临倒闭的影院,像是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票房数字的节节攀升让他们看到了复苏的希望。影厅内座无虚席,爆米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影院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一切都仿佛回到了电影行业的黄金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两个月后,电影市场迅速陷入了一片死寂。三、四月的片荒如同一盆冰冷刺骨的水,无情地浇灭了这场短暂的狂欢。全国范围内,超过10家老牌影城接连拉响闭店警报。曾经热闹非凡的北京华星UME影城,在影迷们的不舍与叹息中黯然谢幕;嘉兴七星镇影院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成为了电影行业变革浪潮中的又一个牺牲品。这些老牌影城的倒闭,犹如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整个电影行业的神经。
在这看似突如其来的行业震荡背后,其实是影院长期以来难以喘息的现实困境。从收益分成来看,一张售价50元的电影票,影院实际到手仅仅只有25元。但与此同时,影院却需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其中,租金成本占据了大头,超过了总成本的50%。随着商业地产的不断发展,租金价格也在逐年攀升,许多影院面临着三年一涨甚至一年一涨的租金压力。除了租金,设备折旧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电影放映设备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以保证观影效果,但这些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都相当高昂。再加上人工成本、水电费等数十项开支,影院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以北京华星UME影城为例,这家拥有22年历史的老影院,曾经承载了无数影迷的美好回忆。它见证了电影行业的兴衰变迁,也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群体。然而,在日益上涨的租金和逐渐流失的观众面前,它最终还是败下阵来。闭店当天,不少影迷自发来到影院,用泡泡枪在大银幕上投射出“这个时代过去了”的字样,以此来缅怀这家陪伴他们多年的影院。那一个个彩色的泡泡,在昏暗的影厅中缓缓上升,仿佛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最后告别。
下沉市场的影院生存状况则更加严峻。浙江某小镇影院在《哪吒2》上映期间,凭借着超高的人气,单日票房一度突破10万,迎来了短暂的“回光返照”。但春节档的热潮退去后,影院迅速陷入了冷清的境地。日均客流不足50人,空荡荡的影厅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显得格外落寞。据从业者小马透露,“人口流失、设备老旧,是导致观众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现在的观众对观影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的设备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观众宁愿坐在家里的塑料凳上看片,也不愿意来我们这家新影院。”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许多下沉市场的影院中都普遍存在。设备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有限的票房收入又难以支撑这笔开支,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下沉市场的影院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影院的生死存亡,早已不再仅仅取决于票房收入。贵阳越界影城另辟蹊径,凭借着高端的IMAX - GT影厅吸引了不少跨省观众前来打卡。先进的放映技术、超大的银幕尺寸和震撼的音效,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然而,高配置的背后是高昂的维护成本。影院经理韩武无奈地表示,“虽然影厅在开业初期火爆了两个月,但这点收入远远填不满七年的亏损。”为了维持运营,许多老旧影城不得不采取一些无奈之举,比如降低氙灯功率、延迟更换幕布等。但这些做法无疑会导致观众体验的下滑,进而造成观众的进一步流失,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面对如此严峻的行业形势,电影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商场在对影院进行招商时,开始提出更多的创收要求。除了传统的电影放映业务,还要求影院增加演出、电竞等多元化的经营项目,以此来提高整体收益。同时,部分商场为了降低自身风险,改用“票房分成”的合作模式,与影院共同承担市场风险。这种变革对于影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可以为影院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如何在保证观影体验的前提下,实现多种业务的协同发展,也成为了影院经营者们面临的新课题。
正如一位影迷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所说:“若影院只剩塑料凳和烂银幕,我们凭什么为情怀买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观众对于观影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希望看到精彩的电影,还希望在舒适、优质的环境中享受观影的过程。对于影院行业来说,爆款电影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热度,但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控制、设备更新、服务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新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喜爱。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爆款电影,也难以拯救这个逐渐失去活力的行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