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老板娘李柯透露:王传福每天要工作16小时,7天无休!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家里不算富裕,父母靠体力劳动养活几个孩子。
父亲是木匠,母亲操持家务,这种环境让他从小就接触到劳动和动手操作。别看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他却特别好学。
1983年高考没考好,他没放弃,咬牙复读了一年后,1984年考上了中南大学,学的是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这个专业听起来挺冷门,但跟后来的电池技术有很大关系。
大学期间,王传福对电池技术开始感兴趣。那时候电池还没像今天这么普及,但他在实验室里就喜欢研究电池材料和性能。
1990年毕业后,他进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从基层技术员干起。几年下来,他靠着扎实的知识和拼命的干劲,成了项目负责人,带团队搞电池材料研究。
1993年,他被调到深圳,担任比格电池公司的总经理。这家公司主要做镍镉电池,他在那儿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也看准了电池市场的未来。
1995年,王传福28岁,决定自己创业。他辞了职,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公司。当时公司规模很小,资金也紧张,但他抓住了机会。
那几年,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开始流行,对电池需求特别大。王传福带着团队专注生产镍镉电池,慢慢站稳了脚跟。他的技术背景和对市场的敏感度,成了比亚迪起步的关键。
李柯眼中的王传福:16小时7天无休的拼命三郎
比亚迪副总裁李柯曾经公开提到,王传福的工作强度简直不像正常人。她说,王传福每天工作16到17个小时,一周7天全年无休,28年来就没停过。别说年假了,连周末他都不休息。
这种作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累,但对王传福来说,好像是家常便饭。李柯是比亚迪的高管,也是王传福的妻子,她的话自然有分量,算是从内部视角透露了王传福的生活状态。
王传福为什么这么拼?一方面是他对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比亚迪发展太快,他得亲自盯着。从创业初期的电池业务,到后来进军汽车行业,再到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每一步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
早期,比亚迪靠电池起家,王传福得管技术研发、生产线效率,还要跑市场谈生意。后来公司做大了,他还得抓战略方向、协调团队,光靠8小时工作制根本忙不过来。
李柯还提到,王传福特别注重细节。他不光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还会亲自下到生产线,研究设备问题,或者跟研发团队一起攻关技术难题。
比如2008年比亚迪搞插混技术的时候,电池续航老是达不到要求,王传福就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测试,最后硬是把技术突破了。
这种事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他一贯的作风。他对时间的态度也特别严格,觉得每分钟都不能浪费,恨不得把一天掰成48小时用。
王传福的生活方式也简单得不行。李柯说,他平时穿得很朴素,吃喝也没啥讲究,基本就是工作第一,其他都是次要的。
这种拼命劲儿不光是他个人的习惯,也影响了比亚迪的企业文化。员工们都知道老板这么拼,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整个公司都透着一股干劲儿。
从电池到汽车:比亚迪的转型之路
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创业后,最开始专注的是电池业务。
1995年成立时,比亚迪主要生产镍镉电池,后来又扩展到镍氢电池和锂电池。那时候,全球电子产品市场爆发,手机、摄像机这些东西都需要电池,比亚迪抓住了风口。
到2000年左右,公司已经成了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客户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大牌子。王传福靠着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把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做成了行业标杆。
但他没满足于此。2003年,王传福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进军汽车行业。他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公司,开始造车。
当时很多人觉得他疯了,一个做电池的跑去做汽车,技术、资金、经验都不够,怎么可能成功?
可王传福有自己的算盘。他看准了未来汽车会往新能源方向走,而电池正是核心技术,比亚迪有这个优势。
刚开始造车的时候,比亚迪确实磕磕绊绊。2005年,第一款车型F3上市,质量一般,但价格便宜,靠性价比打开了市场。F3的销量不错,给公司赚了第一桶金,也让王传福更有信心往新能源方向走。
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插混车型F3DM,这是全球第一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虽然当时市场反响平平,但技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王传福一直盯着新能源这块。他知道,燃油车市场已经被欧美日车企垄断,中国品牌想突围只能另辟蹊径。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开始重视环保,新能源汽车成了趋势。
比亚迪靠着电池技术积累,推出了纯电动车型e6,主打出租车市场。2010年,e6在深圳开始试运营,慢慢积累了口碑。王传福的眼光逐渐被验证,比亚迪的新能源之路越走越宽。
李柯的助力与巴菲特的投资
说到比亚迪的发展,李柯也功不可没。她是王传福的妻子,2000年加入比亚迪,负责国际市场业务。
李柯有海外留学背景,懂国际贸易,英语也好,这让比亚迪在开拓海外市场时有了很大优势。她跑前跑后,帮公司拿下了不少国际订单,还推动了比亚迪电池出口到欧美。
最关键的一次,是2008年李柯促成了巴菲特的投资。那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不好,比亚迪也缺资金。李柯带着团队跟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谈判,展示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和新能源前景。
最终,巴菲特花了2.3亿美元买了比亚迪10%的股份。这笔钱对当时的比亚迪来说是救命稻草,更重要的是,巴菲特的背书让比亚迪在国际上名声大噪,股价也跟着涨了好几倍。
有了资金支持,王传福加速了新能源车的研发和生产。2010年后,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开始批量上市,销量稳步增长。
李柯这边也没闲着,继续拓展海外市场,把比亚迪的电动车卖到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夫妻俩一个抓技术一个抓市场,配合得挺默契。
新能源时代的巅峰:比亚迪的全球崛起
到了2010年代,比亚迪的新能源业务彻底起飞。王传福把公司重心全放在了电动车和插混车上。
2015年,比亚迪推出了唐、秦这些车型,主打性能和续航,价格也不贵,很快就成了国内市场的爆款。
那几年,国家政策也支持新能源,补贴力度大,比亚迪抓住了这个机会,销量蹭蹭往上涨。
2021年,比亚迪发布了刀片电池技术,这是王传福和技术团队多年研发的成果。刀片电池安全性高、成本低,续航也不错,一下子成了行业标杆。
很多车企都来找比亚迪合作,想用他们的电池。王传福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比亚迪不光自己造车,还成了电池供应商,影响力越来越大。
2023年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个数字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从一个小电池厂到全球新能源车巨头,王传福用了不到30年。
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超过300万辆,超过特斯拉,成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这背后,是王传福无数个16小时工作日的积累。
2024年,比亚迪还在扩张。他们开始造滚装船,准备自己运车到海外市场。第一艘船已经下水,计划未来两年再投7艘。
王传福的目标很明确:要把比亚迪的电动车卖到全世界每个角落。他的野心和干劲,到现在也没减弱。
王传福的领导风格与比亚迪的文化
王传福能把比亚迪带到今天的高度,跟他的领导风格分不开。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老板,而是喜欢亲力亲为。
技术上有难题,他会跟工程师一起研究;生产线上出问题,他会亲自去查原因。他对细节的执着,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但也正因为这样,比亚迪的产品才能不断进步。
他还特别重视成本控制。创业初期,比亚迪没钱买贵的设备,王传福就带着团队自己改装机器,能省一点是一点。
后来造车,他也坚持用自研技术,尽量不依赖进口零件。这种抠门儿的做法,让比亚迪在价格上一直有优势,特别适合中国市场。
王传福的拼命劲儿也影响了公司文化。比亚迪的员工都知道,老板一天干16小时,他们也不好意思摸鱼。
加班在比亚迪挺常见,但很多人愿意干,因为公司发展快,机会多。王传福常跟员工说:“咱们得抓紧时间,机会不等人。”这话简单,但很实在,激励了不少人跟他一起往前冲。
现在,比亚迪已经是全球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但王传福显然没打算停下来。2024年,公司还在加大研发投入,准备推出更多新车型和技术。
海外市场也在加速布局,欧洲、东南亚、拉美这些地方都能看到比亚迪的车。王传福的目标是到2030年,把比亚迪打造成全球最强的车企之一。
当然,挑战也不少。国际市场上,特斯拉、丰田这些对手实力很强,国内也有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盯着。
比亚迪要想保持领先,还得在技术和服务上再下功夫。王传福的16小时工作制估计还得继续,他这辈子可能都闲不下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