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车祸心脏骤停10分钟,醒后声称看到了地狱,后画出诡异世界
2005年2月22日,贝克辛斯基即将迎来76岁生日,结果在华沙的公寓被人杀害,死前身中十几刀。
凶手是个十多岁的少年,也是他好友的儿子,一时间事情扑朔迷离。
贝克辛斯基虽死,但世人对他的讨论却从没停止过,只因他是“地狱的创造者”、“守墓人”。

为何会有这个说法呢?因为他早些年就“死过一次”,醒来后声称看到了“地狱”,还画出一幅幅地狱主题的画。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01
1929年,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出生在波兰一个村庄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到来,生活贫穷却也安定。
幸福美好的生活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10那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火药桶被引爆。
战争影响了他的学业,一直到16岁烽火才慢慢熄灭,生活逐渐归于平静,像之前一样回到学校读书。
贝克辛斯基选择的是建筑学,喜欢吗?或许喜欢,或许也不喜欢。
战后波兰百废待兴,学习建筑学更容易找到工作,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二战那几年父亲牺牲在战场上,是母亲和外祖母把他养大,这些因素必须要考虑到。

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建筑学,毕业后却发现自己对相关的工作并无兴趣,提不起一点心情。
贝克辛斯基也找过建筑工地助理的工作,每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内心无比厌烦。
下班后自学摄影、雕刻、绘画,唯有这段时间才是最快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3年后,贝克辛斯想放弃建筑工作,想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
我厌倦了建筑工作,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母亲不断劝说,却没有丝毫的用处,他辞职了,随后满心欢喜投入艺术的怀抱并以此为生。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贝克辛斯基属于半路出家的“半吊子”水平,思虑良久都不知如何下手,后来决定从生活中挖掘灵感。
二战期间,贝克辛斯基的家乡被战火侵袭,德军的到来打破宁静的生活。

他们在村庄里横行无忌,许多亲戚、朋友被抓走,或是充当劳动力,或是被迫参军,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
正因如此,他早早接触到死亡,也感受到死亡的残酷无情。
有时候还会听到许多骇人听闻的事情,毒气室、万人坑、吃着腐尸的苍蝇......脑海中营造出各种死状。
童年的遭遇让贝克辛斯基早早感受到生与死的界限,工作的经历让他感受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画出的一幅幅作品天马行空,灰暗土壤、冷色金属、奇怪电线、荒凉风景、粗糙物体、失真面庞......
灵感不错,也很新颖,只可惜不被市场认可无人问津。
二战之后,没有人喜欢战火,艺术家更是如此,他们更倾向于温暖美好的作品。
反观贝克辛斯基的画,每一幅都渲染一种忧伤悲凉的感觉,个人一种压抑之感。

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执着,哪怕作品不被认可也不回头,贝克辛斯基也是如此。
一直到那件事情的发生,一直到他第一次经历死亡,局面才开始改变。
02
有一天贝克辛斯基乘坐汽车回家,路上突然遭遇严重的车祸,身体受到猛烈撞击,心脏也停止跳动。
目击人员急忙拨打急救电话,医生很快来到现场,对他进行将近10分钟的抢救。
所幸有惊无险,最终恢复正常的心跳,捡回来一条命。
不过,就在这10分钟的时间里,贝克辛斯基经历了一场终身难忘的灵魂出窍。
肉体与意识分离,随后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具体是哪里不清楚。
举目望去只有无尽的黑暗、模糊的景象、漂浮的身影,以及无处不在的低语......
周围的事物也与平时见到的不同,不规则感、扭曲感十足,如同被撕裂的空间一样。

他自己好似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推动,慢慢向某个地方飘去,周边还有无数的身影,只是看不清面容。
行为没有有目的性、没有欲望,在灰色的雾霭的世界中,身上布满灰尘,静止在时间里,变得同这个世界一样久……
短短的十分钟,仿佛感觉过了无尽岁月,那种感觉只可意会,而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描。
像是一场梦,却又无比真实,哪怕是意识清醒过来,依然感觉真实存在。
贝克辛斯基认为这就是死后的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域,决定用笔把它画出来。
他多次以“地狱”为绘画的题,将脑海中的记忆体现在笔下,将看到的一幕幕描绘在纸上。
有时候贝克辛斯基还会小憩一会,去捕捉那些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碎片,然后用画笔重新死亡中的景象。
如果你对贝克辛斯基有了解就会发现,车祸之后的他,绘画风格完全改变,仿佛像是变了一个人。
以往他的画多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现在则更恐怖。

作品大量使用冷色颜料,比如蓝灰色、黑色和棕色,给人一种深沉之感。
更让人害怕的是作品中的形象,扭曲的生物、无脸的人、怪异的建筑物......
有时候还会有破碎的墓碑,周边都是骨骸,以及不明所以的黑暗物质。
线条粗犷且不拘一格,色彩模糊又扭曲,撕裂感很强,冰冷感很真实。
“地狱”真实存在吗?我们不知道,但贝克辛斯基将自己的这些作品称之为“死后的世界”。
举办画展时,还把它们放在展会会展览,每一幅画都很扭曲、都很模糊,体现着另一个世界的荒凉、恐怖、毛骨悚然。
据说,画展上有些人都不敢长时间直视这些画,无法承受画中的腐败与黑暗。

事情的真实性暂且不论,贝克辛斯基对观众是这样解释的:
我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画得像在梦中摄影的一样。
他的经历、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很多的讨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作品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
喜欢贝克辛斯基画的人,一如既往地喜欢,不喜欢他画的人,或许欣赏那种新颖的风格,但却不为之所动。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贝克辛斯基的传闻,亦或者他“是否见过地域”的传闻越来越多。
网络上,曾有一则热帖题名为《垂危画家苏醒后画出弥留所见世界》,围绕的主题也是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
有的人认为,他的画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故事性,被用作文章配图再好不过,但也有反对意见。
一种主流说法,这不过是一种宣传手段罢了,目的就博取关注、多卖钱。

所谓的意识模糊,所谓的看到地狱、所谓的作品恐怖,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是艺术家惯用的营销手段。
仔细看它的那些作品,其实并不是孤立的想象,有很多生活中熟悉的符合,比如:
被束缚的异性的人体、被突出的性器官、与肉体交缠在一起的机器和线路、长着人脸的坟墓、天体异象、废墟中依稀可辨的巨大建筑、十字架或十字架的变形“T字架......
贝克辛斯基只是将这些元素拼凑到一起而已,再利用大家对死亡的好奇,营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风格。
至于为何看到这些画会感到恐怖,也不难理解,因为画中的很多元素,都是扎根于我们意识深处的恐怖。
数量惊人的肋骨、不自然的手臂、被封住的嘴唇、遍布于脸上的令人发麻的弯曲密集的血管......

即便这些符合不在画中,我们看到也会不舒服,亦或者说是一种本能上的不适。
所谓的“看到地狱”,根本就不存在,人死了就是死了,怎么可能还会活过来。
面对众人的争论,贝克辛斯基不置可否。
他的作品本身就富含大量的“空想元素”,即便别人不认可自己的幻想又如何。
综合贝克辛斯基的人生经历,他的作品更多是表达一丝慰藉,刻画内心深处难以忘怀的景象。
把那些黑暗、最腐烂的东西画出来,才能够让自己释怀,让自己不再畏惧噩梦。
2005年,贝克辛斯基刚完成最后一幅作品,就被好友的儿子谋杀。

至于其中的真相如何,至今都是个谜团,只能在少之又少的资料里得知,贝克辛斯基在被谋杀前不久,拒绝借钱给那位少年......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