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其实就讲了一个故事,就在证明一件事:毛主席非常牛

红史 7天前 阅读数 1 #历史

喧嚣的期待在空气中流淌,为了在浮躁中寻得一份宁静,笔者翻开放在手边的一本关于解放战争的历史书阅读起来,让心灵先来一次“度假”。

阅读此书,也让笔者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在文学界,“全国解放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尤其在时间划分上两者既有重叠也有区别。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个时期,上接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下接49年新中国的成立。至于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华东、中南和西南的作战仍在继续,这个时间一直延续到1950年5月,直到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解放,解放战争才正式告一段落。

阅读此书,笔者也发现:解放战争其实就是讲了一个故事,就在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毛主席在作战指挥上非常牛!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笔者有些夸大,但没关系,笔者带着你一起去论证一下。

“保卫还是撤出”

1947年,胡宗南的秘书、中共地下党员熊向晖迅速将胡宗南进攻延安的计划秘密报送党中央。

此时,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只有4个野战旅和2个地方旅共2万余人,同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是10比1,由于兵力实在过于悬殊,中共中央提出要撤离延安。

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很多干部是不赞成的,为了能让中共中央改变战略,时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找到毛主席。

他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采取在延安以南大路两侧部署兵力来夹击敌人而是放弃延安呢?”

毛主席对他说:“你的想法还是不成熟,也不高明,不应该抵挡他们进攻延安。”毛主席的一句话说得师哲愣在原地,不保卫就算了,还要赞成他们进攻?当时师哲真以为自己耳朵出问题了。

见他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毛主席说:“只要他占领了延安,他就输掉了所有。他一旦得到延安,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知道是他背信弃义,是他要破坏和平。”

毛主席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蒋委员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只要一占领延安,他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说,共产党的总部已经给他捣毁。不过,这都是他自己想法,自己的打算。他既然想背延安这个‘包袱’,那就给他吧。他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

毛主席为了能让师哲明白自己的用意,便给他讲了一个道理:“你懂得拳击吗?我们把拳头收回不是为了妥协,也不是为了让步,而是为了打出的时候更有力量。”

显然,毛主席深知我军长期处在敌强我弱的处境中,再加上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因此毛主席高度重视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灵活应变,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延安确实是中央革命最重要的基地,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所存在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在关键时刻,还是要懂得“让出去”,毛主席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这个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可以消灭大量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回到我们手里。

毛主席认为,一个聪明的指挥员,就是要做到审时度势,要把目光放长远,而想要真正做到这点是很难的,毛主席是用土地革命和抗战8年换来经验。

既然决定要暂时放弃延安,那么撤离工作也就被提上了日程。中共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后,毛主席和任弼时两人曾发生过争论。

时间紧,任务重,部队一抵达枣林沟,毛主席就组织会议讨论党中央的去向和部署。然而在会上,几位领导因意见不同发生激烈争论。

任弼时认为党中央应该离开陕北,迁往更加安全的解放区,毛主席则执有相反意见,他认为党中央必须要留在陕北。

如果蒋介石知道党中央留在陕北,那他就会叮嘱胡宗南死守陕北,当国民党首领和他的主要部队都集中在陕北时,就便于我军在其他战场上打仗,这样反而可以增加拿下胜仗的概率,换言之就是毛主席要跟他们来一个“移花接木”。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考虑到一点,陕北群众条件好,地形好,解放军对陕北很熟悉,他们可以在这里搞一个战略上的作战方面,钳制住敌人的力量。

这样一来,即使是在敌我兵力悬殊的局面下,我军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拿下胜利。更别说毛主席这边还有西北野战军的加入。

按照毛主席的部署,最终得到的战果就是:仅有2.6万人的西北野战军加上由800人组成的党中央就把胡宗南的23万人大军吸引并消耗在陕北,不使其投入其他战场。

显然,毛主席在作战的时候有自己的考量,他从不拘泥于一种战法,哪种战法能更有效地歼灭敌人就指导部队用哪种,哪种战法对我军更有利就指导部队用哪种。

“走”不是逃跑,而是为了“打”

在解放战争中,还出现过在运动中寻找歼敌机会的例子。1948年3月,国民党军傅作义部采取“以主力对主力”的方针,即我集中、敌也集中,集结约30个团的兵力于一地,使得晋察冀野战军难以下手。

毛主席以军委名义于3月上旬致电杨得志等人:“你们只有在宽大机动中大量歼灭敌人,迫使敌人分散配置,才能克服你们遇到的敌人大量集中不利于我军歼敌的困难问题。”

在3月20日发起的察南绥东战役中,晋察冀野战军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通过快速机动调动、分散敌人,同时等待战机避实击虚。

这场战役共歼灭敌人1.8万余人。

“南还是北”

毛主席作为伟大战略家,他有自己的一套针对性的方案,但是毛主席在作战部署的时候遇到和自己意见不一的、不能接受自己意见的人情况时,他完全可以做到耐心说服和等待。

1948年4月18日,毛主席接到林彪等东北野战军将领的报告,拟采取攻城援打的方式发起长春战役,这一部署实际上否定了毛主席南下北宁路把卫立煌封闭在东北的构想。

几天后,毛主席复电:“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但毛主席也明确指出:“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毛主席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构想,但是在这个时候,他没有直接否定对方的意见,而是等待一个可以转变对方思想的突破口。

果然如毛主席所料,林彪攻取长春的意见还是存在漏洞,这直接导致他作战不顺,既然对方没有拿下长春,那么毛主席就可以把之前南下作战的部署摆到台面上。

7月中下旬,林彪等东北野战军将领对东北的战场态势有了新的认识,在毛主席的指点下,在经过讨论后,他们最终决定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打长春。

其后,在毛主席的督导下,最终林彪率领部队南下攻取锦州,毛主席的战略谋划得以实现。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总是可以做到在战略决策时高瞻远瞩;在战术指挥时灵活多变,随着战备情况变化及时改进作战计划;在授权指挥时耐心引导,而且还能够虚心听取意见,当对方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及时给出有效意见并修正部署。

除此之外,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通过指定正确的政策,从而得到群众们的支持,老百姓的加入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人力、物力支持,这也缩小了我军和敌军在人数的差距。

若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可能会经历更多曲折,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可能会被延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红史

红史

深耕中国近代历史,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