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五位文保人讲述守护文明的故事

文旅中国 1周前 (04-30) 阅读数 1 #推荐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文保领域的工作者来到现场,讲工作、谈感受,让大家看到了一线文保人的奋斗风貌。

“希望用考古和文博人的初心来丈量大地。”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曾用一年的时间带队走遍吐鲁番的山山水水,共调查了1108条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区域的第四次文物普查指导员,王龙牵头组织实施了吐鲁番北部天山区域天山孔道专项调查项目,带领大家走遍了北部天山的每一个峡谷、每一个河湾,新发现古墓葬、古遗址、古岩画、古建筑74处。现场,王龙讲起村民给普查队员做向导、积极配合文物普查的故事,用一句话表达感受:“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第一守护人。”

“讲解员的素养决定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一直记着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这句话。工作20余年来,她带领团队优化设计了约8条参观游线,在做好日常的旅游接待服务外,还在不断探索敦煌文化弘扬的路径。现场,宋淑霞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冬天,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到莫高窟参观。在洞窟参观的过程中,随着讲解员的引导,一尊手臂断了的塑像引起了她儿子的注意。小男孩当时非常心痛,第二天,就捐出自己的全部压岁钱用来保护莫高窟。“他妈妈说,这次敦煌之行特别有意义,孩子不仅了解了敦煌文化,还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树立起文物保护的意识,这么小的年龄就有社会责任感。”这让宋淑霞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三级研究馆员夏格旺堆,在高原上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30年,参与了近100个项目的田野工作。面对记者,夏格旺堆分享了一个好消息:由他主持考古工作的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不久前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夏格旺堆说:“这是我们目前在青藏高原腹心地区发现的一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考古文化序列最完整的遗址,不仅解决了西藏中南部地区不同时间段考古学文化面貌的问题,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佐证。”

“我们的文物援外工程项目道路越走越宽,为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经验。”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看来,文物保护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谈到正在实施的王宫遗址项目,刘汉兴表示,工程修复中坚持“科技赋能和对建筑的最小干预”原则,构建考古“一张图”,做到“先考古、后修复”。“我们的文物援外工程项目以普惠大众、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感、促进民心相通为重要目标。”刘汉兴说。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受舅舅梅景田的影响,成了村里首批长城保护员。上世纪80年代,梅景田义务在长城上捡垃圾、找文物、劝阻不文明行为。如今,刘红岩踏上了同样的守护长城之路,每天都要走上十多公里,监测险情、清理石阶、拾捡垃圾。

责编:武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文旅中国

文旅中国

文旅中国大鱼号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