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只想做个普通人”:一场关于爱的“看见”与“放手”

麓屿心言 1个月前 (03-06) 阅读数 7 #情感

“我只想做个普通人。”

当这句话从孩子口中说出,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为人父母者,那一刻的心情,是复杂的,甚至是撕裂的。

失望?焦虑?愤怒?或许都有。我们曾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出类拔萃,希望他光芒万丈。可是,一句“普通人”,仿佛瞬间击碎了所有的幻想。

但,且慢。

在急着否定、批评、说教之前,请先深吸一口气,试着去听懂孩子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因为,这很可能,是一次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唤。

一、 “普通”的刺:扎在孩子心上的,可能是父母的“期望”

“普通”,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真正的选择,而是他们用来对抗父母“期望”的一层保护壳。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名叫小雅,从小就是“学霸”。父母对她期望极高,从小到大,她的生活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填满。小雅也很争气,一路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可是,大学毕业后,小雅却选择回到家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

父母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丢脸”。他们质问小雅:“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你,你就甘心这样?”

小雅的回答,让人心疼:“爸妈,我真的累了。从小到大,我都是为了你们的期望而活,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在,我只想过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哪怕在你们看来,这很‘普通’。”

小雅的故事,不是个例。

多少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却忘了问问孩子,他是否愿意成为那条“龙”、那只“凤”?

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需要被父母“看见”。这里的“看见”,不是看到孩子的成绩、排名,而是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真实的需求。如果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真实自我相距甚远,孩子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甚至会形成“虚假自体”——为了迎合父母,而压抑真实的自我。

“我只想做个普通人”,或许,是孩子在说:“爸爸妈妈,请看看我,看看真实的我,而不是你们想象中的我。”

二、 “普通”的壳:藏在孩子心底的,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

“普通”,有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升学、就业、买房、结婚……每一步,都像一场战斗。

动力心理学认为,为了应对内心的焦虑和冲突,我们会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合理化”就是其中一种——当我们做不到某件事时,我们会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来安慰自己。

“我只想做个普通人”,或许,是孩子在说:“我害怕失败,害怕达不到你们的期望,害怕让你们失望。所以,我宁愿一开始就选择‘普通’,这样,我就不用面对失败的风险。”

这种“恐惧”,有时,是父母无意中“种”下的。

也许,你曾对孩子说过:“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也许,你曾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看人家,多优秀!”

也许,你曾在孩子考砸时,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这些看似“正常”的言行,却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我不够好”、“我可能会失败”的种子。

当“失败”的恐惧压倒一切,孩子可能会选择“躺平”、“摆烂”,用“普通”来掩盖内心的不安。

三、 “普通”的路:放手让孩子去走,才是真正的爱

那么,面对孩子的“普通人宣言”,父母该怎么办?

答案或许是:放手。

放手,不是放弃,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爱孩子。

放下“控制”,尊重孩子的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普通”也好,“卓越”也罢,只要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就应该尊重。 “孩子,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路,爸爸妈妈都支持你。” 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放下“期望”,看见真实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支持他,而不是用“成功”的标准去衡量他。 “孩子,你已经很棒了。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这句话,能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放下“焦虑”,相信孩子的能力。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挑战、克服困难。 即使孩子遇到挫折,也要给他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 “孩子,别怕,大胆去闯。爸爸妈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这句话,能给孩子注入勇气和力量。

四、 真正的“不普通”:活出自己的精彩

其实,“普通”与“不普通”,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个热爱生活的清洁工,一个用心教学的乡村教师,一个默默奉献的社区志愿者……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的人生,同样有价值、有意义。

真正的“不普通”,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多高的地位,而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努力奋斗,活出真实的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生的意义,不是外在赋予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请放下焦虑,放下执念。

当孩子说“我只想做个普通人”时,请不要急着否定他,而是试着去理解他、支持他。

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正在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绽放出属于他自己的光芒。

而你,作为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给他爱,给他自由,让他成为他自己。

这,才是为人父母,最“不普通”的使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麓屿心言

麓屿心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