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特别是皇帝总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有何深层原因?

古今论事 4天前 阅读数 3 #历史

说起古代男子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曹操曹丞相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过翻开二十四史一看,古代皇帝确实娶妻都很早的。

张嫣嫁给汉惠帝的时候只有11岁,窦皇后嫁给汉文帝的时候只有14岁。

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杨坚的时候只有14岁,长孙皇后嫁给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只有13岁。

胡善祥嫁给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只有14岁,赫舍里氏嫁给康熙的时候只有11岁。

虽然有些嫔妃嫁给皇帝的年纪稍微晚点,但是最多也就十五六岁。整体上看,古代皇帝确实喜欢十三四岁的少女。

其实不止皇帝,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娶妻基本都在十三岁到十五岁这个范围。

那么,十三四岁的少女到底有啥好的,为什么古人对其如此钟情呢?

皇帝和百姓的原因大不相同,我们分开来讲。

早婚在古代属于常识

古人和现代人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还是挺大的,现代人觉得女子要到18岁才算成年,但是古人可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13岁就算成年了。

孔子说“男子年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年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墨子说“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韩非子说:“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这不是说女子到了15岁才能结婚,而是女子最迟15岁就要结婚。注意,是最迟。这个15岁就好比现代的30岁一样,过了这个年纪,那就算“剩女”了,是要被街坊邻居指指点点的。

这些先贤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女子在12岁到14岁之间便会来初潮。在古人看来,这是身体发育成熟的体现,可以生育子女了。

古代社会一直都信奉儒学,孔子都这么说了,后人自然大家吹捧。所以,我们认为属于早婚的年纪,在古代是正常的适婚年龄。

说完了文化方面的原因,我们再来说说更实际的一些原因。

对于百姓来说,这么做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古代属于农耕社会,由于当时农业水平落后,粮食产量低下,导致百姓能填饱肚子都属于奢望。

看看古人如何评判一个朝代是否是盛世的?标准就一个,百姓可以吃饱穿暖。汉朝的“文景之治”为什么备受后人追捧?因为当时粮食多的粮仓都装不下了。

再看看所谓的乾隆盛世,百姓都面黄肌瘦,只是勉强填饱肚子儿子。就这样,乾隆还吹嘘了一辈子。

而古代的“盛世”就那么几个,其他时候百姓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男子是家里的劳动力,种地吃饭全靠他们。至于女子,更多的像是累赘。毕竟下地干活他们干不来,但是吃饭可不比男子少多少。因此很多家庭选择尽早将女儿给嫁出去。

不过嫁人也不是你想嫁就可以娶的,还要人家愿意娶。

那么古代男子会娶什么样的女子呢?答案是娶回来就能生孩子的,毕竟对方家中也不富裕,人家娶妻为的就是生子,如果女子没发育好,娶回来还要白养几年,明显是不划算的。

所以这些家庭都会等女儿一发育成熟,也就是13岁左右的时候,将其嫁人。

这样一来,家中少了一张口,剩下的人就可以多分点粮食了。虽说这做法看着挺冷漠的,但是在那个年代,活下去最重要,人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除此之外,朝廷也在为早婚推波助澜

在早婚早育这件事上,其实朝廷比百姓更着急。为此可谓是绞尽脑汁。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下令:女子十七岁不嫁人,男子二十岁不娶妻,就算父母有罪,要处以刑罚。

勾践这么做,为的是增加人口,这样才能组织一支大军攻打吴国。

到了汉朝,刘邦曾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年”。也就是说,百姓只要生下孩子,就可以免除两年的税赋。

汉惠帝也曾下旨“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是说,女子如果15岁到30岁都还没嫁人,那么每年要收取五倍的税赋。如果超过30岁,那行,算她狠,朝廷不管了。

一边是生孩子免税赋,另一边是女儿不嫁人要多收税赋,该怎么做百姓自然明白。所以女子一到十三四岁,就急急忙忙要嫁人了。

在古代,人口便是生产力,打仗需要人口,而种地发展农业更需要人口。秦朝末年战乱连年,人口骤减,恢复人口是当务之急。

别说,古人数学还是挺不错的,他们发现,只要鼓励早婚早育,就能提升人口增长速度。

一般而言,一个朝代能存在300年左右,假设女子20岁嫁人,那么可以繁衍15代;如果15岁嫁人,那么可以繁衍20代;如果改成13岁嫁人,则可以繁衍23代。

谁说古人数学不好的?这不算得很清楚嘛。

刘邦当初为何要与匈奴和亲?他不想报“白登之围”的仇吗?当然想,但是汉朝的人口支撑不起大战了。当时的人口还没耕地多,很多上好的耕地却无人耕种。所以,他要想方设法鼓励早婚早育,增加人口。

后来的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都继承了刘邦的这一思想,休养生息,积蓄实力。这才有了汉武帝一雪前耻,打到匈奴人闻风丧胆。

再往后,虽然战争少了,但是古代就是农耕社会,人口就是生产力,所以朝廷依然追求更多的人口,想方设法鼓励早婚早育。

古代社会就这两种状态,乱世和治世。乱世打仗需要人口,治世大力发展农业,一样需要人口。所以古代朝廷无论什么时候都在想方设法鼓励早婚早育,古人娶妻自然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女了。

百姓这么做的原因了解了,那么皇帝又为何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呢?

皇帝也有皇帝的苦衷

皇帝虽然身份崇高,手握大权,但是很多事情也不是他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皇帝娶十三四岁的少女,往往是身不由己。

皇帝娶妻从来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联姻和延续香火。说白了,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在婚姻这方面,皇帝其实比百姓更加不自由,

首先,皇帝娶妻,其实可以选择的范围是很小的。

虽然皇帝也会从民间选秀女,而一部分嫔妃也是从秀女中选出来的,但是你看一看皇帝嫔妃的家世就会发现,全是有背景的。真正的普通人基本没机会。

说白了,皇帝后宫的位置就是用来联姻、笼络重臣的。可问题是,重臣来来去去就那么些个,家中待嫁的女子加起来也就三位数,而想要求亲的人则是数倍之多。毕竟那些朝中大臣们也想与重臣联姻。

这时候,可不会因为你是皇帝,人家就把闺女留给你,你不早点下手,小姐姐就被其他人给娶走了。

这时候,自然是先下手为强,十三四岁怎么了?先娶回来再说。

李世民娶武则天的时候,武则天才14岁,而李世民已经38岁了。但是那又如何?李世民还不是照单全收?

谁叫武则天的父亲是李唐的忠臣,为李唐江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娘家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族中已有两三人进入李世民的后宫。

所以,李世民娶武则天,并非真喜欢她,而是因为她的家世。

其次,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子嗣来确保皇位传承。

之所以娶妻生子是皇帝的一份工作,关键就在于皇帝要确保有足够的子嗣来确保皇位传承,否则朝纲大乱,朝堂动荡。这也就是为何大臣们都将太子称作国本的原因,太子之位空悬,后果是很严重的。

然而当时却有两个难题摆在皇帝面前,一个是超低的平均寿命,另一个则是超高的夭折率。

先看看平均寿命,夏、商时期是18岁,周朝是20岁,秦汉是22岁,唐朝也才27岁,最繁荣的宋朝才30岁,到了明清时期好些,能达到33岁。

当然,王公贵族的寿命肯定高些,但是碍于当时各方面条件都远不如现代,皇帝能活40岁已经不错了。

关键是,没人能保证皇帝能活到40岁,尤其是乱世的皇帝,可能只能活十几年,所以皇帝要抓紧时间繁衍后代。既然古人觉得女子13岁就能生育,那还等什么?赶紧结婚呀。

至于古代儿童的夭折率更难统计,据估测大约是50%的水平。这可以从顺治的儿子身上看出些端倪。

顺治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老大、老四、老六、老八都夭折了。而老七则只活到了19岁。

年幼的康熙之所以会被立为太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已经得过天花,不会再因为天花而夭折。要知道,天花可是古代孩子夭折的几大原因之一。

结婚越早,生的孩子越多,孩子数量够多,才能抗衡极高的夭折率。为了多生几个孩子,皇帝往往也会娶十三四岁的少女。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要给百姓做表率。

毕竟站在朝廷的角度,要想方设法鼓励早生多生,以此来增加人口。皇帝乃天下人的表率,自然要以身作则了。

而且皇帝喜欢娶小的,文武百官必然效仿。地方官吏、豪绅一看,自然也会效仿,这样一层一层传递下去,迎娶十三四岁少女便会形成风尚。

小结

总之在古代,无论是百姓还是皇帝,确实都喜欢迎娶十三四岁的少女。不过这都是出于各种需要罢了,并非他们本愿。

时过境迁,谁也没想到,一百多年后的现在,女子结婚年龄一拖再拖,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问题,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古今论事

古今论事

伍书逸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