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万买房儿媳离婚分走1500万!公公怒告儿媳:欠债还钱!律师揭秘婚姻财产陷阱
“结婚3个月,离婚分走1500万!”这听起来像极了狗血电视剧的桥段,却在上海真实上演。
一位父亲掏空家底,给儿子全款2400万买房,结果儿子婚后不到三个月闪离,儿媳凭一纸离婚协议轻松分走1500万。更戏剧的是,三年后,公公一纸诉状将前儿媳和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偿还1980万借款。
这场天价离婚的背后,究竟是“爱情买卖”还是“财产陷阱”? 法律又如何界定婚前巨额赠与与婚后共同债务?
2020年,上海刘某为儿子小刘的婚事豪掷2400万,全款购入一套婚房。次年1月,小刘与张某登记结婚。然而,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不到三个月,4月5日双方火速离婚。
争议焦点在于《离婚协议》中的一条约定:
房产归小刘所有,但需支付张某1500万补偿款。
问题来了:房子是婚前全款购买,为何离婚时要分给儿媳巨额补偿?
更令人咋舌的是离婚三年后,公公刘某突然拿出儿子婚前签下的1980万欠条,起诉要求小刘和张某共同偿还本金及利息。张某坚称:“欠条是婚前签的,与我无关!”
二、法院判决:婚姻存续期短+高额补偿=疑似“恶意转移财产”
法院经审理认为购房时间与结婚时间高度接近,且婚姻仅存续三个月,不符合常理;1500万补偿远超正常离婚分割比例,存在“通过离婚协议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嫌疑;欠条虽为婚前签订,但资金用于婚后家庭生活,张某需以分得的1500万为限承担还款责任。
律师认为“夫妻共同债务不只看欠条签字,更要看资金用途。若款项用于共同生活,即使一方婚前借款,婚后也可能被认定为共同债务。”
三、深度剖析婚姻中的财产“雷区”
1、婚前买房≠个人财产?
若父母出资明确为“借款”(有欠条、转账备注),子女婚后需共同偿还;
若父母未明确性质,可能被认定为赠与,但若资金用于婚房装修、共同生活,仍可能涉及债务分担。
2、离婚协议“天价补偿”为何无效?
协议若显失公平(如短期婚姻却分走大半财产),法院可认定存在“恶意串通”,撤销相关条款。
3、如何避免“人财两空”?
婚前协议:明确大额资产归属;
借款凭证:父母资助子女买房,建议保留借条或书面约定;
理性离婚:避免为快速离婚签署不合理补偿条款。
结婚姻需谨慎,法律不保护“糊涂账”。这场闹剧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婚姻中的财产问题,从来不是“感情好就行”。无论是父母出资、婚前买房,还是离婚分割,稍有不慎就会埋下巨大隐患。
记住:爱情可以浪漫,但财产必须清醒。
互动话题:
你认为这1500万该不该还?如果是你,会签婚前协议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