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当排长时,一个河南兵借我一条秋裤、10元钱,退伍都没还

星辰漫谈者 4天前 阅读数 0 #情感

2018年的夏天,河南杨湾村,一家普通的村头小卖部。我作为扶贫工作队的成员来到这里,却意外地遇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身材微胖,眼角带着岁月的痕迹,憨厚的笑容却一如当年。谁能想到,这个小卖部老板,竟是我二十年前在部队带过的一个河南新兵——李文军。二十年时光荏苒,改变了很多,却也有一些东西,始终未曾改变。

时光倒回至1998年的深秋,东北的夜晚寒风凛冽。我正值班,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排长,我想借您条秋裤和十块钱,等发津贴就还您。”站在门口的,正是李文军。他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指,眼神闪烁,脸和脖子都涨得通红。“你那条秋裤咋了?”我放下手中的花名册,问他。他支支吾吾地解释,秋裤晾在外面被风刮跑了。我找出秋裤递给他,又掏出十块钱。彼时,十块钱对我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够买二十个馒头了。他紧紧攥着秋裤和钱,匆忙道谢后跑出去值班。望着他单薄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我不禁想起他刚入伍时的样子。

那是盛夏八月,新兵们从绿皮火车下来,个个晒得黝黑。李文军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提着打了补丁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简单的衣物。他瘦高个子,军装穿在身上空荡荡的。在新兵体检时,他总是躲在角落里,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贴身衣物都是补丁摞补丁。在整理内务时,他跟我说起家里的情况:几亩薄田,父亲患有气管炎,母亲独自操持家务。他红着眼眶说,村里人都说他不该当兵,这么大了应该在家种地。可是到了训练场上,他却成了最拼命的那个。天没亮就起来练习俯卧撑,晚上训练结束后还要加练。有人笑他傻,他只是笑着说:“咱是来当兵的,不能给河南人丢脸。”

几个月下来,李文军在连队里出了名。三千米成绩突飞猛进,格斗技术也练得十分出色。就连打扫卫生,他都一丝不苟,经常蹲在地上用牙刷刷楼梯角落,直到瓷砖能映出人影。一天夜里查铺,我看到他借着昏暗的灯光在写信。他说父亲病情加重需要住院,可家里没钱。他摊开手掌,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津贴,准备寄回家给父亲治病。食堂的王婶看他总是啃馒头咸菜,心疼地给他多打菜,可他却只夹咸菜,肉末都不舍得吃。几天后,他请假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临走前,我偷偷塞给他五十块钱,说是借给他的。

两个月后,李文军回来了,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眶深陷,脸色蜡黄。他说多亏了我给的五十块钱,才凑够了父亲的手术费。我责备他为什么不向组织求助,他却说,家里的事能自己扛就自己扛。可没过多久,连队精简员额,李文军匆匆退伍,甚至没来得及好好告别。那条秋裤和十块钱,也就一直搁在了我的心里。

再次见到李文军,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二十年来,他经历了许多。退伍后,他靠着在部队学到的电工技术,在工地上起早贪黑地干活,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那会儿干得真苦,”他笑着说,“比当兵时还累的活,我都挺过来了。”后来,他东拼西凑开了这家小卖部,如今生意红火,儿子也上了初中。再次见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执意要还我那条秋裤和十块钱。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那个信封,里面是一条崭新的秋裤和一张十块钱的纸币。“排长,这不是钱的事,”他认真地说,“这是咱们那个年代的情分。”

那天傍晚,我站在村口,望着小卖部招牌上鲜红的辣椒,想起那个深秋的夜晚,那个借秋裤的男孩,那个默默付出的军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显得格外珍贵。二十年过去了,这条秋裤和十块钱,早已超越了它们本身的价值,成为了我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住那份纯粹的情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星辰漫谈者

星辰漫谈者

在浩瀚星辰下,漫谈世间万象与心灵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