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类风湿性关节炎即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一般没有关于类风湿关节炎10项诊断标准这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即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一般没有关于类风湿关节炎10项诊断标准这一说法。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其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作为参考依据进行判断。

一、临床表现:

1、晨僵:95%以上的患者可有关节晨僵,晨僵是指病变关节在夜间静止不动后,晨起时出现较长时间的受累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患者关节内或周围组织晨僵,持续时间至少1小时,持续时间在6周及以上;

2、关节肿胀:患者凡同时有3个及以上的关节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肿胀、积液等现象,持续时间在6周或6周以上,即可能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典型的表现为关节周围均匀性肿大,例如近端指间关节的梭形肿胀;

3、多关节受累:患者出现类风湿关节炎后,受累关节多为双侧性、对称性,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常见,其次是手、腕、膝等关节。一般患者至少有上述区域内1个关节区受累,持续时间不少于6周;

4、关节肿痛:绝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初期可表现为关节肿胀,肿胀是由于关节腔内渗出液增多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所致。关节疼痛的轻重通常与其肿胀的程度相关联,关节肿胀愈明显,疼痛愈重,甚至可出现剧烈疼痛;

5、类风湿结节: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变关节部位可出现无痛性圆形结节,结节质地比较硬,大小不等,没有明显活动性。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患者经C-反应蛋白检查、血沉检查或血常规检查等可发现,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但淋巴细胞计数增加。大约70%-8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也可为阳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IgG、IgA、IgM增高;

2、影像学检查:病程较久的患者X线片上显示有骨质疏松现象,且受累关节间隙狭窄。

一般来说,在上述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中,只要能符合4项或以上,就可以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建议患者日常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出现疼痛症状时,类风湿关节炎(RA)尚无根治的“特效药”,但通过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并延缓关节破坏。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轻重、个体差异调整,核心药物包括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

一、常用药物类型与自检参考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适用情况:关节肿痛明显但无严重内脏损害。

自检提示:若疼痛在活动后加重、晨僵时间短(<1小时),可能适合短期使用。

代表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

2.糖皮质激素

适用情况:急性发作期或合并血管炎等并发症。

自检提示:突发严重关节肿胀、发热或全身症状加重时需警惕。

代表药物:泼尼松、甲泼尼龙。

3.传统抗风湿药(DMARDs)

适用情况:确诊后需长期控制病情的基础用药。

自检提示:晨僵>1小时、多关节对称性肿痛,血检显示类风湿因子(RF)或抗CCP抗体阳性。

代表药物: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

4.一个降低全身炎症水平的方法 生物制剂(靶向药)

适用情况:传统药物效果不佳或病情高度活动。

自检提示:关节持续变形、X线显示骨侵蚀,或合并肺纤维化等严重表现。

代表药物: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依那西普)、IL-6抑制剂(如托珠单抗)。

靶向合成药物(JAK抑制剂)5.

适用情况:对生物制剂不耐受或需口服便捷方案。

自检提示:手脚小关节进行性破坏,伴明显疲劳感。

代表药物:托法替布、巴瑞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