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埃及同苏联交恶后,向中国请求军事援助。然而,埃及空军却嫌中国歼-6落后,不愿给钱。僵持不下之际,团长刘国民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直接找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去谈!
1979年,埃及跟苏联关系彻底崩了。以前靠苏联撑腰的军备供应链断了,空军空防漏洞大得吓人,急需找新伙伴补上。埃及副总理图哈密带着希望跑到北京,想接着以前的路子,从中国白拿点军事援助。可那会儿中国刚改革开放,经济底子薄,外汇稀缺,邓小平早就放话:武器可以卖,但白送的时代没了。图哈密的如意算盘落空,谈判一下就卡住了。 埃及这边呢,急着要战机,心里却瞧不上中国的歼-6。这款战机是苏联米格-19的国产版,60年代就有了,埃及人觉得技术太落后,跟美苏新货比不了,掏钱买纯属亏本买卖。中国代表团心里清楚,这交易对两边都有利:埃及要武器保命,中国要外汇吃饭。可埃及那高傲劲儿愣是让事儿没进展。
刘国民带着团队杀到埃及,迎接他们的却是冷脸。外交部官员敷衍,国防部的人推来推去,谈判桌上气氛冷得能结冰。眼看这路走不通,刘国民琢磨,得换个法子。光跟底下人磨嘴皮子没用,得找个能拍板的大人物。他瞅准了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这家伙对中国技术多少有点了解,是个突破口。 于是,刘国民决定不玩虚的,直接用实力说话。他安排了一场歼-6的飞行表演,地点就在埃及沙漠的军用机场。中国飞行员和技术团队把战机状态调到最佳,现场展示急转弯、快速爬升等动作。埃及官员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看得目瞪口呆,心态慢慢变了。表演完,中方工程师拿出数据,讲歼-6的航速、升限和武器配置,重点突出性价比。穆巴拉克听完频频点头,当场拍板:这战机行,咱买!
1979年5月2日至3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跟埃及空军在开罗签了合同。44架歼-6战斗机、6架歼教-6教练机,外加220台涡喷-6发动机和28台涡喷-8发动机,总价1.67亿美元。签约仪式搞得挺隆重,中埃双方握手笑得开心。这单生意不光给中国赚了外汇,还开了军工产品有偿出口的先河。 歼-6后来顺利交付,成了埃及空军的重要家当。1980年4月,两国又签了60架歼-7的合同,总额超2亿美元,中埃军事合作更深了。这几笔买卖不只救了埃及的急,也让中国军工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刘国民这手操作,直接把中埃关系拉近了一大步。 再说刘国民,这人真不简单。他靠这场谈判出了名,后来在中航技等单位干了不少大事,推动中国航空工业走向世界。他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军工出口从零到一,2013年因病去世,享年79岁,留下的故事让人敬佩。
这事儿对中埃关系影响有多大?埃及空军靠歼-6撑起了空防,中国拿到了宝贵的外汇,两边各取所需。再往深里说,这单生意让埃及对中国技术有了信心,后续的经济、技术合作也多了起来。中埃友谊本来就有底子,这次交易更是锦上添花。中国还借机打开了军工出口的大门,国际地位蹭蹭往上涨。 刘国民的决策牛在哪儿?一是胆子大,敢直接找穆巴拉克摊牌;二是脑子活,用飞行表演这种硬招把质疑砸碎。这不光救了一笔生意,还给中国军工趟出了一条路。他的故事听着就接地气,一个普通人靠智慧和魄力,把国家利益扛在肩上,硬是干成了大事儿。 中埃合作这事儿,也不全是顺风顺水。埃及一开始那傲慢劲儿,多少有点瞧不起人的意思。但刘国民没硬杠,也没退缩,用事实说话,把僵局翻盘。这种灵活劲儿,不光是外交智慧,也是中国那会儿急需的务实态度。结果呢?两国关系更铁了,中国军工也迈出了国际化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