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谁赢?基辛格曾表达过一个观点,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个输家,其中一个国家比老美输得还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基辛格晚年提过一句话,让不少人听了直皱眉头: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赢了,美国输了,但最惨的,其实是苏联。这话听上去挺反常识的,毕竟打的是中美,美军伤亡惨重,联合国军也吃了大亏,怎么苏联突然成了“最大输家”? 可细一琢磨,还真不是信口开河。 1950年6月,朝鲜半岛战火突起。 金日成一声令下,人民军迅速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就这样打响了。 这事可不是金日成临时起意,他早就盯上了统一大业,只是他没底气,得看大哥点头。 这位大哥,就是斯大林。 斯大林同意金日成打南边,固然是想着扶植小弟,但更重要的,是他早就盯上了那条通向日本海的路。苏联历来缺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那边年年被冰封,能不能从朝鲜拿下几个深水良港,是他在远东谋划多年的大事。 可斯大林也不是傻子,真叫苏联军队出头打仗,那他也未必敢。 他心里有本账:刚打完二战,国内刚喘口气,跟美国硬碰硬不划算。 于是他退居幕后,一边支援金日成训练和装备,一边让中国盯着美军动静。他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地等着看:万一金日成一不小心搞砸了,美军跨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那中国肯定得出兵,到时候打不赢怎么办?求援呗。 苏联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帮忙”,把之前从中国收回去的港口、铁路,说不定还能再要回来一波。 当时中苏关系看着热乎,其实骨子里是有疙瘩的。 斯大林对中国的“独立性”心里一直打鼓。 他对毛泽东其实不怎么放心,生怕这位邻国共产党玩出自己的路子,不听话。 早在解放战争中,他几次建议共产党和国民党划江而治,说白了就是不希望中国做大。 他没想到的是,中国解放得太快了。 毛泽东访苏谈判时,直接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旅顺大连、收回中东铁路,斯大林嘴上答应,心里却始终膈应。 等到朝鲜战争打响,斯大林看到机会来了。 他不想亲自下场,又想借刀杀人。 金日成如果赢了,那朝鲜就是苏联的一块跳板,未来那条通海走廊唾手可得;如果输了,中国不得不出兵,打不赢就得靠他出面“援助”,顺便再把中国往他那边绑死。 这种算盘,打得够响亮。 可事与愿违,金日成打得太快,美军迅速反应,仁川登陆一举扭转局势,朝鲜败退如山倒。 此时的朝鲜政府已经快坐不住了,金日成甚至准备逃到莫斯科设“流亡政府”。 斯大林却不慌不忙,把问题一股脑推给中国。 他说苏联可以派空军,但中国得出兵。中国这边,内部争论激烈,打不打,是个难题。 最后,毛泽东力排众议,拍板出兵。 他知道,这仗若不打,东北门户就得洞开。一个新中国,不能靠磕头换和平。 志愿军开进朝鲜的那段时间,装备简陋到近乎可怜。 没有空军,没有重炮,有的只是意志力和“打得一拳开”的气魄。 开战前,苏联空军明明答应支援,可真到了关键时刻却悄悄退场,说什么“准备不足”。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斯大林根本不想和美国正面起冲突。 那时候的美苏,虽然是冷战对头,但表面上还是盟友关系,谁也不想捅破窗户纸。 苏联的算盘也在这里——看中国人怎么应对,打得赢最好,打不赢就等着你哭着找我。 可中国人硬是没哭,反而打得美军节节后退。 一次次战役下来,志愿军越打越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甚至有一度准备越线南进。 这下子,斯大林傻眼了。 他没料到中国竟然真能单干,还真能把美国人打疼。 本来是想把中国拴得死死的,结果倒让人家打出了名头,打出了底气。 没办法,苏联只好开始“补票”,给中国送武器、派顾问,但这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仰人鼻息的“小弟”了。 志愿军打仗,不光打的是士气,也是在打一种国家姿态。 打赢后,中国没有借机在朝鲜设军事基地,也没有像美军那样驻扎部队维持秩序。 1958年,中国宣布全军撤离朝鲜,一兵不留。这种克制,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极为罕见。 金日成当然知道谁是真帮他的人,苏联那点“战时冷眼”,他也看得清楚。 中国赢的,不只是战场胜利,更是战略上的崛起。 从那以后,亚洲各国开始重新打量中国。 印度尼赫鲁,印尼苏加诺,包括非洲一些新兴国家,都开始和中国建立联系。 中国的国际地位一下子稳住了,不再是西方眼中那个被鸦片战争打趴的“东亚病夫”,而是一个能与美国军队交手、有自主人格的国家。 基辛格为什么说苏联是最大输家? 因为他看的不是表面战果,而是格局的塌陷。朝鲜战争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国的野心、算计与短视。苏联原想当导演,却被现实写成了一个冷场的观众。 他低估了中国人,也高估了自己的“指点江山”。历史不会因为你站在后排就把你从输家名单上划去。苏联这一次,不仅输了机会,更输了信用和未来十年在亚洲的主导权。 一场仗打下来,中国走向世界,苏联走向隐退 不是谁出拳最猛谁就赢,而是谁在局里、谁被局算,输赢的定义,有时候恰恰藏在那些没开枪的沉默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