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个女人躲在柴房正准备给刚出生的孩子喂奶。不料,就在这时冲进来一个男人。对着她喊:“別喂了,快和我成亲!迟了就来不及了!” 杨文局出生在贫苦农家,幼年丧父,母亲靠纺纱织布养家。她早早接触革命思想,20岁加入红军,负责宣传和后勤工作。她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分发传单,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她的丈夫郑义斋是红四方面军的后勤负责人,负责筹措粮草和经费。两人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常常在战火中并肩作战。1937年,杨文局怀孕,身体虚弱,但仍坚持随部队转移。 郑义斋在一次筹措经费的任务中,为保护她和未出生的孩子,带着警卫员小张断后,吸引敌人火力。他在激战中中枪牺牲,临终将经费托付给小张,嘱咐他送回总部。杨文局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悲痛欲绝,但她强忍悲伤,继续随部队转移。 在转移途中,杨文局与部队走散,被敌人俘虏。敌人将她拴在马尾上拖行,她遍体鳞伤,拼尽全力护住腹中的孩子,最终昏厥。敌人嫌她无用,将她丢弃在路边。一位农家大嫂路过,冒险将她救回村中,用草药和米汤帮她恢复。杨文局在农家休养,顺利生下孩子。她藏身柴房,靠大嫂接济,日子虽苦但母子平安。几个月后,敌人再次进村搜查,目标是刚生孩子的女人。危急时刻,大嫂的弟弟李福生提出假成亲的办法,掩护杨文局的身份。 李福生是村里的皮匠,平日老实本分,靠修鞋做皮活为生。他得知敌人搜查的消息,迅速找到杨文局,提议假结婚以躲避追捕。杨文局同意后,将孩子托付给大嫂,换上红嫁衣,与李福生仓促完成拜堂仪式。敌人闯入时,看到新婚场景,未起疑心,四处搜查无果后离开。杨文局因此逃过一劫,得以继续在村中隐居。李福生和大嫂继续照料她和孩子,提供粮食和衣物,帮她渡过难关。 杨文局在村里住了12年,期间小心翼翼,避免暴露身份。她帮大嫂做家务,缝补衣物,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她终于与党组织重新联系上,带着孩子离开村庄。临走前,她向李福生姐弟表达深深的谢意,承诺永不忘恩。回到组织后,她主动要求返回祁连山地区工作,那里是她与丈夫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孩子出生的地方。她投身于修路、办学等建设工作,深入山区,走访群众,组织生产,改善当地生活条件。 杨文局一生未再婚,丈夫郑义斋的牺牲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她常取出丈夫留下的铜扣,上面刻着红星,寄托着她对革命和丈夫的记忆。她在祁连山扎根,带领群众开垦荒地,修建水渠,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她的孩子在她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后来也为社会做出贡献。杨文局用行动回报祁连山人民的恩情,也延续了丈夫的革命精神。她在工作中始终吃苦耐劳,深入最艰苦的地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