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清华教授吴宓参加完徐志摩跟陆小曼的婚礼之后,突然对妻子提出了离婚,还表示3个孩子的抚养费由他承担!妻子便问:跟我离婚,是因为我那个女同学吗? 吴宓,1894年出生于陕西泾阳,家境清贫,幼年丧母,被过继给叔父,靠刻苦自学考入清华学堂。1917年,他赴美留学,先在弗吉尼亚大学学新闻,后转入哈佛攻读西洋文学,深受浪漫主义与比较文学的熏陶。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任教,参与创办《学衡》杂志,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的课堂旁征博引,学生们敬佩他的学识,但私下也流传着他脾气火爆、为人挑剔的名声。吴宓的婚姻生活却远不如他的学术成就光鲜。1921年,他通过同学陈烈勋介绍,与陈心一结婚。陈心一出身浙江书香门第,毕业于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性情温顺,以操持家务、抚养子女为己任。两人婚后育有三女,表面和睦,实则暗藏裂痕。吴宓嫌弃陈心一缺乏文化修养,夫妻间鲜有思想交流,争吵逐渐成了家常便饭。 陈心一的同学毛彦文,是吴宓早年的暗恋对象。毛彦文才华横溢,思想新潮,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绩优异。她与朱君毅相恋六年,感情深厚,却在1926年初意外分手。吴宓得知后,频繁以友人身份探望,送书赠信,试图拉近关系。他的举动在当时的文化圈并非秘密,友人多劝他谨慎,免得毁了名声,但他置若罔闻。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成了导火索。1926年10月,这场婚礼在北平举行,梁启超的当众责骂让气氛尴尬至极。吴宓作为宾客到场,目睹徐志摩不顾世俗眼光追求爱情的姿态,深受触动。婚礼刚结束,他便回家向陈心一提出离婚,并承诺承担三个女儿的抚养费。陈心一听后未见激动,仅问是否因毛彦文,得到肯定答复后便不再多言。 吴宓与陈心一的婚姻本就并非心甘情愿。当年他在美国留学时,陈烈勋将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他,称其贤淑可为良配。吴宓身在异乡,未能亲见,便委托同学朱君毅与毛彦文代为考察。毛彦文专程拜访陈家,详细了解陈心一的情况后,写信告知吴宓:陈心一适合做传统妻子,若他想要一位贤内助,她是合适人选;但若追求现代女性,陈心一则不合适。吴宓读信后犹豫不决,内心更倾慕毛彦文,但碍于她已有未婚夫,只得作罢。在友人劝说下,他勉强同意与陈心一订婚。1921年回国后,两人成婚,婚后生活却逐渐暴露问题。吴宓醉心学术,常埋首书斋,疏于家庭;陈心一则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夫妻间隔阂日深。他多次埋怨妻子“无趣”,甚至在日记中直言婚姻令他窒息。 徐志摩的婚礼让吴宓下定决心。他认为,徐志摩敢于冲破束缚,追求真爱,自己也应如此。婚礼次日,他便向陈心一摊牌,态度坚决。陈心一的冷静出乎意料,她未争吵,也未挽留,默默接受了现实。离婚后,吴宓迅速展开对毛彦文的追求。他频繁登门,送去诗集与书信,字里行间满是热情。毛彦文起初未明确拒绝,但始终保持距离。1927年,吴宓提出资助毛彦文赴美留学,并承诺未来在海外成婚。毛彦文接受资助,启程赴美,两人通信频繁,吴宓每月寄去费用,信中规划未来,语气热切。 然而,这段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吴宓脾气暴躁,常因小事发火。他曾因毛彦文迟回信,在书信中措辞激烈,责骂对方冷漠。毛彦文在美期间,逐渐听闻吴宓私生活的传言。据友人透露,他在北平与多名女性关系暧昧,生活作风引人非议。毛彦文与陈心一是旧友,内心本就存有愧疚,得知这些传闻后更加犹豫。她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感情,发现吴宓的情感更像是冲动,而非真挚的爱。1928年,她写信明确拒绝继续交往,信中措辞简洁,语气坚定。吴宓收到信后,愤怒异常,却无可奈何。 吴宓的情感风波在学界引发热议。有人批评他抛妻弃女,道德有亏;也有人认为他追求爱情的勇气可嘉,但手段不当。陈心一带着三个女儿搬至亲戚家,依靠吴宓提供的抚养费过活。她生活简朴,悉心教养女儿,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毛彦文学成归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担任女子学校教职,终身未再与吴宓有私交。吴宓则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学术上成就斐然,但感情生活的失败成了他晚年的遗憾。他常在日记中提及往事,字里行间透着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