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病逝,被葬在山脉环绕的好地方。朱元璋听说后,派人挖开他的墓地,锯掉棺材头。谁知里面居然没有尸体,只有一本翻开的书,书上的6个醒目大字,吓得朱元璋一身冷汗,赶紧重新厚葬。 刘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家境书香,幼年便显露异才。七岁识字,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里人称他神童。十四岁入郡庠研读《春秋经》,一读便能背诵,还能条分缕析,提出独到见解,老师惊叹其才。二十三岁,他赴京参加会试,提笔疾书,一举夺得进士功名。元末乱世,朝政崩坏,他空怀才学,归乡隐居,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兵法,等待时机。1360年,朱元璋闻其大名,亲赴青田请他出山。刘伯温欣然应允,投身乱世,辅佐朱元璋征战四方。 他为朱元璋制定战略,提出“先破陈友谅,后平张士诚,再伐元朝”的步骤,条理清晰,切中要害。鄱阳湖大战中,他分析陈友谅骄狂自满,建议诱敌深入,朱元璋依计行事,大获全胜。1368年,大明建立,刘伯温协助制定礼乐制度,编纂《大明律》,为新朝奠定根基。朱元璋称他“吾子房也”,视其为汉初张良一般的谋士。然而,大明初立,朱元璋对功臣猜忌日深,君臣关系渐生裂痕。 1369年,马皇后送来一篮果蔬,内藏一梨二枣,暗喻“早离”。刘伯温领会其意,辞官归隐青田淡洋。即便归隐,他仍心系国事,发现淡洋为方国珍故地,恐威胁江山,命子弟上奏朝廷。不料,权臣胡惟庸借机诬陷,称刘伯温觊觎淡洋“王气”,欲谋不轨。朱元璋疑心骤起,怒斥刘伯温,命其迁回南京。1375年,刘伯温病重,胡惟庸携御医探视,所带药物却令病情加剧。四月十六日,他病逝家中,享年65岁。 胡惟庸再度进谗,称刘伯温墓地藏“王气”,威胁国祚。朱元璋疑虑难消,下令亲信带兵前往青田,挖掘墓地查验。士兵们掘开墓土,露出棺木,用铁锯割开棺盖,发现棺内空无一物,仅有一本《大明律》置于正中,书页翻开,写着“开棺见尸者死”。此书由刘伯温参与编纂,其《刑律·贼盗》明文规定,擅开棺椁见尸者处绞刑。士兵惊恐万状,监工官员急忙命人合上棺盖,填土复原。消息传至南京,朱元璋闻之震怖,认出此句出自《大明律》,当即下令厚葬刘伯温,增设石碑石兽,严禁再扰,违者满门抄斩。 刘伯温以一本《大明律》震慑帝王,保全身后清誉,也提醒朱元璋收敛猜忌之心。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朱元璋彻查功臣旧案,猜忌之心稍缓。《大明律》继续施行,规范朝纲。刘伯温墓地自此无人敢扰,青田山间,松柏长青,墓碑铭文诉说他的忠义与智谋。后世史书称其才华盖世,堪比诸葛亮,然生逢帝王多疑,未能安享晚年。 刘伯温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从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学识渊博,精通兵法谋略,助朱元璋从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大明。他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战场上的每一步筹划,都精准无比,像鄱阳湖大战那样,硬是把陈友谅的嚣张气焰给灭了。他的战略眼光,帮朱元璋一步步吞并群雄,奠定江山。可惜,功成之后,帝王的心思变了,功臣成了眼中钉。刘伯温看透了这点,主动退隐,想保全自己和家人,可还是逃不过猜忌和谗言。 他归隐淡洋后,还在为大明操心,发现方国珍的老巢有隐患,赶紧让儿子上报朝廷。这份忠心,换来的却是胡惟庸的陷害,说他想占“王气”,这罪名可不小。朱元璋信了,硬是把他召回南京,等于把他放在眼皮底下盯着。刘伯温病了,胡惟庸送来的药非但没治好他,反而让他病情更重。临死前,他还想跟朱元璋说几句话,可惜皇帝连个好脸色都没给。这份冷漠,估计让刘伯温彻底寒了心。 墓被挖开那件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朱元璋疑心病重,听胡惟庸一挑拨,就觉得刘伯温的墓地有问题,怕威胁自己的江山。他派人去掘墓,想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啥。结果,棺材里啥都没有,只有一本《大明律》,翻开的那页写着“开棺见尸者死”。这六个字,直接把挖墓的人吓傻了,连朱元璋都吓出一身冷汗。这本书是他自己批准的律法,刘伯温用它来提醒皇帝:别乱来,律法在上。这招太高明了,既保住了自己的身后名,也让朱元璋不得不收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