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陈赓和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先后被捕,廖承志竟“主动提出”要说出同党藏在哪里,这让法国巡捕很意外。 陈赓这个人,从小在湖南湘乡长大,早年投身湘军,当兵几年见识了军阀混战的乱象,1922年脱离部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接触革命理念。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那里接受严格训练,很快就脱颖而出。1925年东征时,他担任连长,在战场上救了蒋介石一命,那时候蒋介石腿中弹没法动,陈赓背着他逃出包围,还步行160多里送求援信,确保援军赶到。这事儿让他在国民党那边留下好印象,但陈赓没停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在军队里做联络工作。 1931年腿伤复发,从中央苏区转到上海治疗,顺便负责地下协调任务。廖承志呢,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儿子,何香凝的独子,1908年生于广东惠阳。小时候随妈去日本避难,在那里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回国加入共产党。之后留学德国和苏联,学了多国语言,1932年回上海担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和海员工会党团书记,推动工人运动,组织罢工和宣传活动。他的工作让上海工会活跃起来,但也招来了敌人注意。 事件发生时,上海法租界巡捕根据叛徒情报行动,陈赓先被抓,几天后廖承志也落网。廖承志被押进巡捕房后,认定党内有叛徒,必须传出消息救同志。他主动对巡捕说要提供共产党员身份和藏身处,换取宽大处理。巡捕觉得意外,因为共产党人通常很顽强,但同意了条件。次日,廖承志带巡捕去康脑脱路一栋洋房,那是他母亲何香凝家。何香凝开门后,用计赶走巡捕,巡捕以为是家庭纠纷,没抓人。这招成功传递了被捕信息,让外界知晓情况。 何香凝立刻联系宋庆龄,商议营救。宋庆龄联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聘请律师吴凯声辩护。吴凯声在法庭宣读何香凝信件,解释廖承志去涉案地是为抗日事宜。叛徒王启亮出庭指认,但律师据理力争。同时,宋庆龄发表声明,谴责国民党与帝国主义勾结,声明在报纸传播,引起社会响应。国民党内部因廖家旧谊出现分歧,压力下同意释放。 吴凯声按刑事诉讼法办理手续,将廖承志送回家。陈赓也因蒋介石念旧恩获释。这过程显示出地下斗争的机智,廖承志的“招供”其实是巧计,避免了更大损失。法国巡捕后悔上当,国民党也没捞到好处。 获释后,宋庆龄到廖家单独谈话,要求廖承志汇报上海秘密工作情况,并列出已知叛徒名单。廖承志快速写在长纸条上,卷起塞进香烟烟管伪装。宋庆龄再访时,廖承志递上香烟,她带走转交党组织,那些叛徒随后受到处置,避免更多泄密。廖承志出狱不久,随母亲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加入红军长征队伍,继续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外交和侨务要职,直至1983年逝世。 陈赓返回苏区,担任红军步兵学校校长,长征中率队作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解放军将领,1961年去世。宋庆龄在营救中的作用关键,她不顾蒋介石威胁,一次次帮助共产党人,体现了她的立场。这段后续发展说明革命不是孤立的,个人努力与集体支持结合,才能克服困难。叛徒问题通过名单处置,稳定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