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24年,蒋介石对一位黄埔学员进行考核,刚问了几句便摇了摇头:“这样的人没出息

1924年,蒋介石对一位黄埔学员进行考核,刚问了几句便摇了摇头:“这样的人没出息,不堪大用!”没成想31年后,他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 徐向前1901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一个穷苦农家,家里靠种地维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就知道家里穷,帮着父母干农活,但对读书的渴望从没断过。村里的私塾先生看他聪明,免了学费,他抓住机会,抄写经书,练出一手好字。长大后,他考上山西国民师范学校,认真听课,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毕业后,他在乡下当小学老师,教孩子们识字算术,穿着朴素的布衫,讲课耐心,深受学生喜欢。可那时候国家乱成一团,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徐向前渐渐明白,光靠教书救不了国,1919年五四运动的热潮让他眼界大开,他辞掉教职,决定投身更大的事业。1924年,他考进黄埔军校,成绩优异,军事理论和实操都名列前茅,教官和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 黄埔军校是当时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蒋介石作为校长,喜欢挑些尖子生当自己的亲信。徐向前成绩突出,蒋介石听说后,点名要见他,想看看能不能把他收为心腹。 1924年夏天,这场会面却成了徐向前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蒋介石问了他几句话,觉得他回答得太简短,性格内向,身材瘦弱,模样也不够威武,远不像自己想要的那种能说会道的军官苗子。没聊几句,蒋介石就摆手让他走,私下里还说:“这种人没出息,不堪大用。”在蒋介石眼里,徐向前就是个不起眼的书呆子,压根不值得培养。这次误判让徐向前失去了被提拔的机会,毕业后只能被分到一些边缘岗位,干些杂七杂八的活儿。他没有抱怨,依然埋头钻研军事知识,默默等待机会。 蒋介石的判断失误,不只是因为他看人只看表面,更因为他没搞懂徐向前的真本事。徐向前在黄埔军校的表现其实很亮眼,射击准,战术作业写得条理清晰,教官经常拿他的作业当范文给其他学员看。他不爱说话,但做事踏实,每次训练都拼尽全力,汗水湿透军装。 蒋介石想要的是那种能说会道、擅长钻营的人,可徐向前偏偏是个老实人,只知道埋头干活,不擅长拍马屁。这种性格在黄埔军校那种复杂环境里,注定吃不开。毕业后,他没得到重用,只能回山西投靠阎锡山的晋绥军。可晋绥军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军官们忙着争权夺利,哪管什么救国救民。徐向前为人正直,看到士兵被克扣军饷,忍不住直接找上级理论,结果被冷嘲热讽,彻底成了边缘人。 在晋绥军混了几年,徐向前还是没出头,失望之余,他选择离开。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他看清了军阀和国民党的真面目,毅然南下广州,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1929年,他在广东拉起一支农民武装,靠着扎实的军事素养和严格的纪律,队伍越打越大,成了红四方面军的核心力量。这支部队主要由南方省份的革命群众组成,很多士兵是大革命时期的老战士,作战经验丰富。徐向前治军严谨,注重后勤,部队装备比其他红军好,战斗力也更强,在东南和华南地区打了不少硬仗,常常以少胜多,让敌人吃尽苦头。 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跋山涉水,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行军时,他总是走在前面,穿着破旧的军装,脚底磨出血泡也不吭声。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在四川会师后,战略分歧却出现了。张国焘坚持在四川建根据地,徐向前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军令如山,只能带队作战。四川地形复杂,军阀势力盘根错节,国民党军又步步紧逼,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后来,张国焘又下令西征,徐向前率部苦战,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身负重伤,九死一生才逃回延安。 回到延安后,徐向前痛定思痛,坚决与张国焘划清界限。他潜心学习军事理论,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筹划,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山西领导八路军,组织游击战,重创日军。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参与了平津战役等关键战斗,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重要军事职务,参与国防建设,制定军事战略。1955年,党中央根据革命战争中将领的贡献和能力,授予他元帅军衔,他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其中最低调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