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三轮谈判结束,乌克兰代表团一个细节透露:和平或许不远了 7月23日,俄乌代表团在土耳其举行第三轮闭门谈判。但这次会议仅持续了一小时便草草收场,足见双方分歧依然巨大。除了达成交换1200名战俘以及俄方“慷慨”归还3000具乌军遗体之外,几乎没有实质性成果可言。 不过,真正透露“变局信号”的,不是文件内容,而是乌克兰代表团的“穿着风格”。当俄方全体代表依旧西装革履、整齐入场时,乌方代表团则出现了显著变化:除了仍有一人穿着迷彩,其余成员纷纷换上了正装,代表团团长乌梅罗夫甚至穿着高领毛衣出场。相比5月谈判时乌方全员军装、翻译刻意规避俄语的“战时状态”,此次更像是一种“去军事化”的信号,悄然传递出一个信息:战事进入收尾阶段。 也正因为如此,特朗普抛出的“50天最后通牒”更像是一记哑炮。他曾威胁称,若在50天内无法实现和平,将制裁与俄保持贸易往来的国家,甚至考虑与欧洲联手向乌提供“爱国者”系统。但克里姆林宫对此几乎毫无反应。俄军依旧在顿巴斯稳步推进,无人机持续对哈尔科夫发动袭击,克宫发言人也直言:“别指望出现什么谈判奇迹。” 当前俄方紧守两条红线:一是乌克兰必须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及四州的归属;二是必须保证永不加入北约。对俄罗斯而言,只要战场上还能继续推进,就绝不会在谈判桌上让步。 衣着可以变,战场的逻辑却始终如一:谁掌握军事主动权,谁就握有谈判的定价权。当普京的军队继续稳步压制,乌克兰代表团悄然换下军装、换上西装的动作,反倒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妥协。 战争教会了泽连斯基一个道理: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注定得不到。现在看来,他终于明白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