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刘希枝,在战斗中被七块弹片深深嵌入颅骨、左眼等部位,这些弹片竟在他脑袋里留存了70多年!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希枝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今年九十多岁,走路慢,说话轻,平常总是拄着拐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靠近一看,左眼已经有些浑浊,抬头的时候,额角下隐约能看到一道浅浅的凸起,那是一块弹片,留在他头里已经七十多年。 1950年1月,刘希枝只有二十二岁,他是河南人,那时候刚刚从部队的培训队调到第四野战军,也就是原来的45军。 他个子不高,但身板硬朗,眼神特别亮,当时国家刚成立不久,很多年轻人一听说要入伍,都是争着报名,他也没多想,就背起行囊去了部队。 1952年底,部队接到命令,要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他所在的部队被编进志愿军作战序列,他则被选入侦察排,他们徒步进入朝鲜境内,沿路看到的尽是焦黑的房屋、倒塌的墙体、烧焦的车架子。 白天几乎看不到老百姓的身影,只有天一黑,才会有人从防空洞里出来寻找吃的,他们经过的村庄安静得让人发冷,只能听到脚踩在碎石上的声音。 战斗在朝鲜的冬天打响,气温低到零下二三十度,地上的雪一层接一层结着冰,金城战役是在1953年7月13日开始的,他们团被安排参与一段阵地的争夺。 那几天,他们白天隐蔽,夜里推进,前沿阵地离敌人很近,有时候隔着不过一百米,能看到对方士兵的头盔在阳光下泛着白光,也能听到敌人的动静,两边都不敢大声说话,连咳嗽都要用手捂着。 战斗开始的那天,他们排负责打头阵,要先侦察出敌人的火力点,从战壕里跳出去时,脚下的铁丝网挂住了裤腿,他没停,低头就冲过去了。 壕沟外面是碎石和泥水,还有炸过的坑,他们一边跑一边趴下躲子弹,一路往前冲,敌人的火力很猛,子弹从耳边飞过去,有人中弹倒下,有人踩到地雷被炸飞,他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只能咬牙往前。 两天两夜过去,他们终于接近阵地核心位置,刘希枝那时候几乎已经不清楚时间和方向,只记得眼前是烟和灰尘。 他正往前冲,脚刚落下一步,地底突然炸了起来,他的身体像是被抛上天,又重重摔下来,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连眼睛也睁不开,他失去了意识。 那时候条件有限,既没有CT,也没有精密手术器械,只能先救命,医生能处理的就处理,剩下的弹片实在没办法,只能留在体内。 这些弹片陪了他一辈子,每次天气变凉,伤口就开始发痒或者隐隐作痛,他的左眼已经几乎看不见,头也常常闷胀,有时候夜里疼醒了,他就坐在床边等着疼过去,不叫,也不吭声。 医院的护士都知道他这个老病号,他也不爱说自己当过兵,大多数时候只是安静地坐着,只有遇到特别愿意听的人,他才慢慢讲几句过去的事。 这些年,他因为弹片造成的感染住过不少次医院,检查、输液、吃药,病历攒了一大摞,医生曾说过,如果那时候强行取出弹片,搞不好人就保不住了,他也不后悔,总说“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够了”。 刘希枝从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他说那一仗打下来,团里死了好几百人,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他只不过是运气好,多活了七十年。 战后他复员回到家乡,干过农活,也在工厂帮过工,从没因为自己是老兵就要什么优待,他说那年参军是想国家不再受人欺负,也确实没再被欺负过。 他说这些弹片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提醒,他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那只模糊的左眼,都会想起那年冬天战壕外的雪地和冲锋号的声音,他说他没做什么大事,只是和一群人一起,把命放在了战场上。 刘希枝活得很安静,也活得很沉,那七块弹片没有离开他的身体,也没有淡出他的记忆,它们是痛,是伤,是时间的见证。 他活着,就是一段历史,真正的英雄,有时候就坐在我们身边,不吭一声,却撑起了这个和平的世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退役军人“每日一星”丨刘希枝:特殊的“勋章”——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