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美国要求中国对俄乌冲突负责:中方“资助”杀戮,必须受到惩罚 俄乌冲突自2022年

美国要求中国对俄乌冲突负责:中方“资助”杀戮,必须受到惩罚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牵动全球目光,众多关键人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驻北约大使马修·惠特克是这场风波的点火者。他在2023年上任,长期专注于欧洲安全事务,主张对战略对手采取强硬立场。他多次公开批评中国,试图将中国与俄乌冲突挂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建则以冷静克制的风格应对,频繁在记者会上驳斥西方的不实指控,强调中国的中立立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自2019年起领导国家,依靠西方军事援助对抗俄罗斯,多次表达对中国贸易行为的担忧。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在西方制裁下维持经济稳定,与中国保持密切经贸联系。这些人物的互动,构成了2025年这场外交争议的核心背景,凸显了全球权力格局的复杂性。 2025年7月22日,美国驻北约大使惠特克在布鲁塞尔公开指责中国,称其通过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出口双重用途商品“资助”了俄乌冲突中的杀戮行为。他点名中国的能源进口,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1.07亿吨原油,占俄罗斯石油出口的近半。这种贸易,惠特克认为,支撑了俄罗斯的经济,使其有能力继续战争。他还提到中国出口的电子元件,如芯片和传感器,可能被俄罗斯用于无人机生产,2023年美国因此制裁了42家中国企业。惠特克提出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征收100%关税,矛头直指中国,试图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中国改变立场。他进一步宣称,中国有意通过支持俄罗斯牵制西方,削弱美国及其盟友在其他战略领域的精力。 中国对此迅速做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林建在记者会上澄清,中国从未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或军事援助,始终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冲突。2022年以来,中国向乌克兰提供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人道援助,包括食品、帐篷和医疗物资。林建指出,美国将正常的中俄贸易扭曲为“补贴”,是为了掩盖自身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挫折。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1130亿美元的援助,包括坦克、战斗机和远程导弹,直接介入了冲突。相比之下,中国的中立立场和人道援助显得低调务实。林建还提到,2023年中国提出的12点和平方案,呼吁停火和政治解决,却被西方忽视。 惠特克的指控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俄罗斯经济在西方制裁下实现2.2%的增长,部分得益于与中国的贸易。这让美国感到焦虑,因为乌克兰在西方支持下仍未能扭转战局。美方将中国描绘成俄罗斯的“后台”,试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中国选边站队。惠特克在北约内部会议上推动“二级制裁”,希望孤立中国,但欧洲盟友反应冷淡。法国和德国担心制裁会扰乱自身经济,因为中国是其重要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8000亿美元,远超俄乌冲突的直接影响。惠特克的提议在北约内部引发分歧,暴露了西方阵营的裂痕。 中国的立场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部分支持。2025年,中国在联合国推动“和平之友”倡议,召集了来自全球南方的国家讨论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联合国会议记录显示,中国呼吁立即停火并启动多边谈判,强调不选边、不激化矛盾。与此同时,美国的军事援助仍在源源不断地流向乌克兰,2025年新增了200亿美元的武器拨款。西方媒体却持续放大中国的贸易行为,忽视其和平努力。惠特克的指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国会内部要求为乌克兰战事不力找替罪羊的声音日益高涨。 这场争议还揭示了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试图通过指责中国转移焦点,掩盖自身在全球战略中的困境。2023年,印度、巴西等国也增加了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但未遭到类似指责。这表明美方的目标不仅是俄乌冲突,而是遏制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中国的回应则聚焦于事实,外交部发布的白皮书详细列举了和平倡议和人道援助的细节,驳斥了“资助杀戮”的说法。2024年,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外交努力进一步扩大,举办了多场和平论坛,赢得了部分中立国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