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中国竟在西藏这片不毛之地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充电宝”! 郭旭远,四川雅江人,1958年出生,从小在岷江边长大,洪水频发的童年让他对治水工程着了迷。1982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他扎根四川,从小水坝干起,积累了丰富经验。90年代,他参与二滩水电站建设,负责复杂地质勘测,经常背着设备翻山越岭。2005年,郭提出两河口水电站设想,瞄准西藏能源潜力。他亲自带队勘测雅砻江流域,顶着严寒记录数据,协调上百个技术团队。身为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公司董事长,他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确保工程按时推进。郭的职业生涯专注水利,三十多年从未偏离,带领团队攻克高海拔施工难题,为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坚持和专业,奠定了两河口工程的成功基础。 两河口水电站坐落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雅砻江峡谷深处,海拔超3000米。这地方氧气稀薄,只有平原七成,气候恶劣,昼夜温差能到30度,紫外线强得让人皮肤蜕一层。工程总投资664.57亿,建了一座295米高的土石坝,全球第二高,填筑量43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六个鸟巢。装了6台50万千瓦发电机,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够成都用半年,还能给下游水电站增发342亿千瓦时。这座“超级充电宝”不光发电,还能防洪、护生态、促航运,堪称多面手。 施工难度让全世界都捏把汗。两岸边坡高达684米,坡度75度,稍有不慎就是滑坡风险。工人打了150万根锚索和40万根锚杆,钢材用量顶得上一个鸟巢体育场。一年只有200天能干活,雨季泥泞,冬季冻土,施工环境恶劣到极点。工人硬是搭起帐篷防雨,冬天给土料盖保温被,硬扛过去。很多人初到工地头晕眼花,只能每天跑8公里适应高反,防晒霜更是必备,晒伤是家常便饭。 这工程最大的亮点是智能化。两河口是国内首座全过程智能建造的300米级土石坝,用了无人碾压机,人工智能控制,路径精确到厘米。疫情期间人手少,智能设备顶上,效率不降反升。冬季土料易结冰,科研团队和中科院搞出冻土施工方案,保温设备自动收放,6个冬天填了130万立方米心墙,创下高原施工记录。所有设备,从涡轮机到监控系统,全是中国自主研发,技术已出口“一带一路”国家,全球竞争力拉满。 两河口不只是发电机,它还是雅砻江梯级水电站的“龙头”。108亿立方米的水库能调节多年水量,汛期削洪,枯季补水,让下游电站发电量翻三倍。防洪功能护住长江流域,生态流量保住下游鱼类和航道。这工程还拉动“水风光互补”能源基地建设,总规模超8000万千瓦,年供电2200亿千瓦时,列入“十四五”规划。国外媒体都看傻了,《纽约时报》说中国可再生能源从沙漠走向高原,《华尔街日报》点名表扬自主技术,美国能源部也承认中国水电技术领先全球。 后续发展与人物结局 工程完工后,两河口水电站彻底改变甘孜藏区面貌。建设期提供了上万就业岗位,修了新路,建了医院,通信网络也覆盖了深山。藏族群众和工人结下深厚友谊,节庆时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电站技术成了中国名片,高原施工设备和智能系统出口到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助力全球能源转型。2025年,美国能源部报告直言,中国水电技术已领先全球,难以追赶。 郭旭远2023年退休,卸任前最后一次巡查电站,沿着大坝步行检查设备运行状况。他被中国工程界授予多项荣誉,名字与两河口工程紧紧相连。电站如今稳定运行,每年为千万家庭供电,成了中国能源安全的支柱,也为藏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