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以《黄河大合唱》等作品点燃民族抗战的烽火,用音符铸就精神长城。[祈祷][祈祷][祈祷] 生于澳门贫苦渔民家庭,父亲早逝,随母黄苏英漂泊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维生。幼年辗转于旧式学堂、英文学校及华侨小学,展露音乐天赋。 1918年回国入读岭南大学附中,后升预科,半工半读六年,做过打字员、夜校教员。加入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担任指挥,奠定音乐基础。 1926年赴北京,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兼图书馆助理员;1928年转上海国立音专,发表《普遍的音乐》,疾呼“中国人需要的是普遍音乐,非贵族私享”,显露平民音乐观。 1929年赴法,初期做餐厅跑堂、理发店杂役维持生计。师从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成为该班首位中国学生。 留法期间创作《风》(女高音与单簧管)、《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其中《风》入选巴黎音乐学院新作演奏会,以音乐倾吐“人生的苦辣辛酸”。 1935年回国投身救亡运动,创作《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等歌曲,并为电影《壮志凌云》、话剧《复活》配乐,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1937年加入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沿铁路线宣传抗日;1938年任武汉政治部三厅音乐主任,组织百支歌咏队,举办大型歌咏集会。创作《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将抒情性与战斗性融合,成为游击战的精神号角。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3月,听光未然朗诵《黄河吟》后激情谱曲,六日完成《黄河大合唱》。全曲九乐章(如《黄河颂》《保卫黄河》),以交响合唱形式展现民族气魄,毛泽东主席观看后连声称赞,周恩来总理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同年完成《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其中《二月里来》《酸枣刺》成为独立传唱经典。 发表《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论文,主张“民间音乐与现代技巧结合”,推动音乐大众化。 1939年6月入党,从爱国音乐家蜕变为共产主义战士。 1940年受党中央派遣赴苏,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苏德战争爆发后滞留,化名“黄训”“孔宇”,辗转蒙古、阿拉木图等地,执教工人俱乐部。 肺病缠身仍坚持创作,完成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满江红》《中国狂想曲》。1945年病重送莫斯科治疗,临终前修订《黄河大合唱》总谱,同年10月30日逝世,年仅40岁。 毛泽东主席题挽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现存歌曲250余首、大合唱4部、交响曲2部、歌剧1部,开创中国交响乐民族化先河。 《黄河大合唱》成中华民族精神符号,全球演出超千场,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广州番禺纪念馆、澳门故居年接待超30万人;影视作品《冼星海》(1994)、《人民音乐家》(2009书籍)延续其生命叙事。 巴黎音乐学院设“冼星海纪念奖”;《黄河》总谱藏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从澳门渔村到巴黎殿堂,从延安窑洞到莫斯科病房,冼星海以音乐为信仰,将个体命运熔铸于民族救亡洪流。他的音符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是唤醒大众的晨钟,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正如《黄河大合唱》中怒吼的不仅是河流,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