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终于出手了!”7月22日,首相穆罕默德一句话把全球体育圈的神经瞬间拉紧:2036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申办文件已正式递到国际奥委会桌上。消息一出,中文互联网直接沸腾——谁最开心?留言区的中国网友已经排队晒“自家订单”;谁最糟心?韩国媒体集体把标题里的感叹号换成了问号。 过去二十年,这个常住人口不到三百万的小国把“办赛”玩成了习惯动作:2006亚运会、2011亚洲杯、2022世界杯,2027篮球世界杯、2030亚运会都已在日历上圈好。外人看是“烧钱”,他们自己算的是另一笔账:世界杯花了2290亿美元,但带动外国游客从2019年的210万一路飙升到2030年的600万,酒店入住率长期保持在八成以上,卢塞尔体育场周边房价五年翻了三倍。更关键的是,卡塔尔国家银行测算,这些场馆在赛后改造为学校、商场和会展中心,预计三十年周期内可把初期投入摊平并带来2.4%的额外GDP增长——这才是“石油土豪”眼里的长期理财。 韩国为什么瞬间感到空气变酸?首尔本打算把“K-Culture”牌打到底:2032奥运已被布里斯班截胡,2036是他们理论上最有机会的一次。论经济体量,韩国GDP是卡塔尔的3.5倍;论人口,韩国5100万对卡塔尔270万,完全不在一条起跑线;论办赛经验,首尔有1988奥运的辉煌,釜山也有2002亚运的记忆。但韩国媒体自己把软肋翻出来:卡塔尔已经建成95%的奥运基础设施,而韩国要从零开始规划,仅环评就可能拖到2029年,预算至少150万亿韩元,国会眼下连追加地铁线的钱都没批下来。 真正让韩国网友破防的,是中国企业的存在感。卢塞尔体育场是中铁、中建联手拿下EPC,974集装箱球场用的是中集集团模块,地铁红线18列无人驾驶列车全部来自中车长客,就连世界杯决赛的LED环屏都是深圳洲明科技供货。韩国《朝鲜日报》酸溜溜地统计:卡塔尔过去五年大型赛事里,中国基建占比超过八成,“等于把北京奥运的施工班底原封不动空运过去”。 更扎心的传闻来自奥委会内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委员向路透社透露,如果卡塔尔申办成功,国际奥委会希望把部分室内水上项目放到沙特吉达,形成“海湾联合办赛”模式,而沙特与韩国在电竞、汽车、新能源领域正处于“全面互卷”状态。韩国若再失一局,等于家门口同时出现两支“西亚联军”。 当然,韩国媒体也给自己留了半句体面:“卡塔尔夏天50℃,运动员跑马拉松得凌晨两点起跑。”但他们忘了,2022世界杯期间,七座球场集体开空调,观众进场得披毯子;这次卡塔尔直接把“空调街道”方案递给了国际奥委会——室外赛道也能恒温26℃。技术鸿沟面前,首尔市政府发言人只能尴尬回应:“我们也在考虑把部分赛事放到江原道山区,利用自然温差。” 2036年究竟花落谁家,投票要等到2029年才揭晓。但韩国网友已经提前把段子写进热搜:“如果卡塔尔赢了,就把泡菜空运过去;如果韩国输了,就把泡菜坛子摔了。”屏幕前的你,会押哪一边?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7月23日《卡塔尔宣布申办2036年奥运会和残奥会》 财联社7月23日《卡塔尔确认申办2036年奥运会若成功将为中东首次》 搜狐7月24日《卡塔尔拟拿下2036年奥运会和残奥委会的举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