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有人建议杀了他,粟裕却说:“谁也不许动他!” 1943年初,伪苏北清乡主任公署成立,张北生当头头,日军第六十一师团长小林信男指挥,纠集一万多兵力,针对南通、海门、启东、如皋这些临江濒海的地方下手。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新四军苏中军区得想办法应对。汤景延那时是通海自卫团团长,这支队伍1940年秋组建,接受苏中第八分区专署领导,1942年汤景延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他当过国民党地方部队的营长,因为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转投新四军。1943年3月底,党组织决定利用汤景延过去和伪军头目有旧交的关系,让他率部伪装投敌,打入内部获取情报,瓦解敌人。 就这样,4月16日,汤景延率领通海自卫团和崇明县警卫团合编的队伍,接受伪方外勤警卫团的番号,分驻茅镇、姜灶港、张芝山一带。日伪军把这当成清乡的重大成果,大肆宣传,伪国民政府警政部长李士群两次在苏州召见汤景延,晋升他为旅长,授少将衔,试图拉拢。汤景延表面上配合,实际紧紧依靠党组织,保存部队实力。部队里调整了基层干部和党员骨干,进行动员教育,确保执行任务的思想基础。新四军内部很多人不知道内情,以为真叛变了,纷纷要求处理,粟裕作为苏中军区司令员,坚持不许动,强调军纪,实际是为了保护这个计划的安全。 汤景延在敌营里,利用与伪军联防的机会,搜集军事情报,向分区部队秘密输送弹药。还开办协记公行,自任经理,经营粮食、禽畜、蔬菜,控制沿江港口,护送根据地干部进出据点,为根据地采购转运军需物资。伪军内部矛盾多,他巧妙分化张北生和姜颂平这些头目,一次次挫败敌人想吃掉汤团的阴谋。整个过程长达163天,汤团始终掌握领导权,没让日伪得逞。9月下旬,苏中区党委觉得时机成熟,决定汤团举行军事暴动。9月29日夜,汤团击毙伪特工组长翟光耀等多名伪军头目,摧毁伪行动大队队部和伪区公所。分散在石港、金余、九门闸等8个据点的分队也同时行动成功。汤景延率队在南通县警卫团接应下,重返根据地,受到抗日军民欢迎和领导表扬。 这次行动在新四军历史上罕见,狠狠打击了日伪清乡计划,伪头目受处分,多名汉奸被清除。根据地反清乡斗争取得重大进展,封锁线被打破,军需流通顺畅。汤景延的贡献得到肯定,1943年12月,汤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独立团,参加二分区反扫荡。1944年,他任苏北启东等六县联抗副司令员,新四军苏浙游击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1945年9月21日如皋解放后,任城防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建立海总机关及其一、二、三队。1948年初,任苏浙边区游击纵队书记、政委、副司令兼参谋长,与丁锡山在浙东山区召集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游击队员,支持前线作战。2月18日在青浦县沈巷遭伏击被俘,在狱中坚持斗争,5月14日在上海江湾牺牲。 汤景延的事迹体现出革命战士的忠诚和智慧,在党的领导下,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这不光是个人的勇敢,更是我们党策略运用的典范。回顾历史,日伪军的清乡多么嚣张,可在新四军灵活机动下,终究失败。汤景延早年经历复杂,当过国民党军官,还坐过牢,但投身革命后,一心抗日,从不犹豫。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革命道路曲折,但只要坚定信念,就能克服困难。放到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得学习这种精神,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坚持党的领导,不畏艰险。 汤景延1904年4月10日生于江苏如皋,1924年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加入国民党,任如皋县党部监察委员和宣传干事。1927年冬因言论过激被解职,脱离国民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江苏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军事谍报处工作。1938年春参与组织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副总队长,后任江苏省保安第九旅第五团少校团副。1939年部队被缴械后,加入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第二纵队,任中校机炮营营长,向新四军提供弹药支持。1940年夏以护送家属回家为名,加入新四军,7月任伪保安第四旅参谋长,该旅投诚后任第十区区长,秋季任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这些经历让他在伪装投敌时更有可信度,日伪军信以为真。汤团行动不只打击敌人,还为根据地提供了宝贵情报和物资支持。反清乡斗争中,新四军在粟裕、陈丕显、叶飞等领导下,经历了残酷考验,许多同志牺牲,但最终胜利。汤景延的贡献就在于从内部牵制敌人,让正面战场压力减轻。这说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多么重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