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因张灵甫战败负重要责任的李天霞,在临沂师部被逮捕,并押送至南京候审。李天霞的长官极力为他开脱,最后李只被处以“撤职查办”的处罚,没过多久就被释放,一年之后还升任军长。 1947年5月,国军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进山东解放区,想找华野主力决战。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作为头号主力,冲在了最前面。结果呢,被粟裕抓住了机会,反过来一口咬住,死死围在了孟良崮那片光秃秃的石头山上。 张灵甫当时是什么心态?他打的算盘是“中心开花”。把自己当成一块钢板,吸引华野主力来啃,周围的国军兄弟部队再来个反包围,里应外合,把华野给一锅端了。这个计划,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前提:那就是周围的兄弟部队得真的来救你,还得是拼了命地救。 离他最近的,就有李天霞的整编83师和黄百韬的整编25师。 黄百韬这个人,虽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为了往上爬,打仗是真卖力。他接到命令后,确实是不计伤亡地带着部队往上冲,一度都打到了天马山,那是孟良崮外围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解放军阻援部队压力极大。 可李天霞呢?他跟张灵甫素来不和,两人都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可互相瞧不上眼。张灵甫仗着自己是“天子门生”,平时很骄横,李天霞心里早就憋着火了。这下,机会来了。 战役还没到最紧张的时候,上级就命令他策应74师的右翼。李天霞满口答应,转头就派了一个连,带着一部大功率电台,伪装成一个旅的番号在行动。 这操作,简直就是把军事当儿戏。 等到孟良崮战事全面爆发,张灵甫四面楚歌,天天发电报求救。李天霞又开始了他的表演。他一边用电报,义正言辞地命令离张灵甫最近的第57团火速增援;另一边,又悄悄打了个电话给57团团长,暗示他“保存实力要紧,别真往前冲”。 这可把张灵甫气得在孟良崮上破口大骂,说国军内部是“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这话,算是骂到点子上了。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整编74师在漫山遍野的“共军”和“友军”的注视下,孤零零地覆灭了。蒋介石的“御林军”,就这么折在了山东。 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气得摔了杯子。他哀叹,将领们都只想着“苟且自保”,没有“敌忾同仇”的精神。他下令严查,第一个要办的,就是李天霞。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李天霞在临沂被捕,押送南京。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下李天霞死定了,不枪毙也得把牢底坐穿。 可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到了南京,审判确实是开始了。军事法庭上,证据确凿,李天霞见死不救的行为,根本赖不掉。但是,庭审内外,一股强大的力量开始为他活动。 这股力量来自谁呢?是李天霞的直接上级和靠山,当时担任国军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 顾祝同是国民党军界的元老,权势熏天,而且是出了名的“护犊子”。李天霞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将,保李天霞,就是保自己的面子和势力。 顾祝同亲自出面,为李天霞辩解,说他“已经尽力了”,把责任往别处推。他还找到许多军政大员一起求情。在这种官官相护的氛围下,所谓的军事法庭,也就成了一个过场。 他们是怎么开脱的呢?逻辑很清奇。他们说,李天霞虽然没有全力救援,但也派了部队(就是那个冒充旅的连),也和解放军交了火。至于为什么救不到,那是“共军太狡猾”、“地形太复杂”。总之,责任不在李天霞,在于客观因素。 最后,这场轰动一时的审判,以“撤职查办”四个字草草收场。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先把你的职务撤了,留下来接受调查。这是一种可轻可重的处罚。在当时国民党的官场文化里,只要风头一过,后台够硬,“查办”往往就没了下文。 果然,李天霞没关多久就被放了出来。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1948年,他不仅官复原职,还被提拔为第73军军长。从一个差点被枪毙的“罪人”,摇身一变成了更高级别的指挥官。 李天霞的故事,其实只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腐朽不堪的一个缩影。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政权最终为何会土崩瓦解的深层原因。 战场上,士兵在流血牺牲,而将军们却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谁的部队是嫡系,谁的部队是杂牌;保存自己的实力,远比打赢一场战役重要。张灵甫骂的“同床异梦”,一语成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什么呢?孟良崮战役中,同样是阻援战场。解放军一纵的师长廖政国在天马山阵地快顶不住了,身边只剩下七八个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路过的解放军部队——四纵的一个营,听闻情况紧急,二话不说,直接就地加入战斗,硬是把黄百韬的冲锋给打了回去。 那个营长根本不认识廖政国,也不归他指挥。但他知道,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打赢这场仗。时任一纵司令员的叶飞后来感叹:“这种情况也就人民军队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