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不容二虎,堂堂贺龙难显神威,西野司令员谁更适合?
从抗日战争开始,贺龙一二O师长期负责陕北的安全任务,并担任晋绥军区司令员。
贺龙的名字往那儿一摆,就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早年在湘鄂西,他带着红二军团打出一片天地,长征路上率部斩关夺隘,抗日战争中更是把一二〇师打造成保卫陕北的铁壁铜墙。
可到了解放战争打响,西北战场的指挥权却落到了彭德怀手里。
这事儿说起来,跟当时的局势脱不了干系。
那会儿党中央在陕北,安全是头等大事,贺龙的晋绥军区既要保卫延安侧翼,又要兼顾晋西北根据地,摊子铺得太大。
而彭德怀刚从华北回来,手里没直接掌握部队,正好能跳出山头圈子,站在全局角度调配兵力。
贺龙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知道打仗不是论资排辈,得看谁更适合眼下的盘子。
彭德怀那股“谁敢横刀立马”的狠劲,对付胡宗南的精锐部队正合适。
西北野战军成立时,贺龙主动把一二〇师的老底子划过去,自己专心搞后勤。
有人替他抱不平,说凭他的资历,当个司令员绰绰有余。
他听了哈哈一笑,说“彭老总打仗比我狠,我给他当后盾,照样能打胜仗”。
事实证明,这种安排确实高明。
彭德怀在前线指挥,打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把胡宗南耍得团团转。
贺龙在后方没闲着,晋绥边区的粮食、弹药,通过他搭建的运输线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贺炳炎的一纵打榆林缺炮弹,贺龙连夜从晋绥调拔,还亲自跟兵工厂厂长拍桌子,要求三天内赶制出来。
这种默契,比谁当司令员更重要。
有人说这是“一山不容二虎”,其实更像是“猛虎分守山门”。
彭德怀善攻,像柄开山斧,专啃硬骨头;贺龙善守,像面铁盾牌,把后路护得严严实实。
延安保卫战时,正是贺龙率部在黄河两岸布防,才让党中央能从容转战陕北,没让胡宗南占到半点便宜。
贺龙的威望,体现在顾全大局上。
他去晋绥军区检查工作,发现有些干部还抱着“咱们是贺老总的部队”的想法。
立刻召开会议敲打,说“现在是西北野战军,要听彭老总的指挥,谁搞本位主义,就是跟革命过不去”。
这种胸襟,不是谁都能有的。
后来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彭德怀在前线捷报频传,贺龙在后方保障得力,两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得严丝合缝。
贺炳炎在兰州战役中负伤,贺龙亲自安排医生救治,还提着水果去看望,笑着说“你这小子,跟彭老总打仗,比跟我那会儿还拼命”。
所谓“谁更适合”,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革命队伍里,能打胜仗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
贺龙没当西野司令员,却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了神威,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比单纯的职务高低更让人敬佩。
各位读者这事儿你们怎么看?
欢迎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