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妻子刚去世,快80岁的茅以升就和6个孩子商议,想要续娶。当他说出女人的名字时,孩子们大变脸色。6个孩子全都扬长而去,终生未与他再相见。 1968年,茅以升的原配夫人戴传蕙,在长期的抑郁和心碎中走完了她的一生。 葬礼刚办完,家里还笼罩在一片悲伤里。茅以升,这位已经72岁的老人,把六个亲生子女叫到跟前,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孩子们以为父亲是要交代什么后事,或者只是想找人说说话,都沉着脸听着。 茅以升叹了口气,缓缓开口:“你们的母亲走了,我年纪也大了,一个人生活总归是不方便。我想,还是得找个伴儿,照顾我的晚年。” 这话一出,孩子们心里头五味杂陈。母亲尸骨未寒,父亲就想着续弦,搁谁心里都不舒坦。但转念一想,父亲说得也在理,他毕竟年事已高,身边确实需要人照顾。 长子茅于越作为家里的老大,率先表了态,他强忍着心里的不适说:“父亲,您要找个伴儿,我们不反对,只要您能过得好。” 其他几个弟妹也默默点了点头。 看到孩子们通情达理,茅以升松了口气,脸色也缓和了不少。他似乎觉得最难的一关已经过了,便接着说:“那好,我心里已经有人选了,我想把权桂云和她的女儿接过来一起生活。” “权桂云”这三个字,像一颗炸雷,在茅家客厅里轰然炸响。 六个孩子的脸色“唰”地一下全白了,刚才的理解和体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长子茅于越第一个拍案而起,指着父亲,气得浑身发抖:“您娶谁都行,就是她不行!绝对不行!” 六个孩子没有多说一句废话,转身摔门而去。 这一走,就是一生。他们用最决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有她没我,有我没她。 从此,茅以升和他的六个亲生骨肉,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权桂云到底是谁?为什么茅家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这事儿,就得把时钟拨回到1946年的上海了。 那时候的茅以升,正好50岁。他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桥梁专家,事业如日中天,常年在上海主持工作。而他的妻子戴传蕙和六个孩子,则大多时间都留在南京的家里。 一个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独自身处繁华的大都市,寂寞是在所难免的。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权桂云的年轻女子,像一道不期而遇的光,照进了他的生活。 权桂云那年才二十出头,年轻、漂亮,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她仰慕茅以升的才华和地位,而茅以升也被她的温柔和体贴所吸引。一个久经风霜,一个情窦初开,两人很快就跨越了道德的界限,走到了一起。 茅以升心里不是没有过挣扎。他知道自己有家有室,有爱他至深的妻子,还有六个可爱的孩子。可感情的潮水一旦涌来,理智的堤坝往往不堪一击。 权桂云的一句“我不要名分,只想陪着你”,彻底击溃了茅以升最后的防线。他在上海给权桂云安了家,过上了“金屋藏娇”的生活。不久,他们还有了一个女儿,取名茅玉麟。 茅以升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两全其美”,一边是南京的贤妻和家庭,一边是上海的红颜和温存。可他忘了,纸是永远包不住火的,伤害一旦造成,就再也无法弥补。 戴传蕙一个人,在家里上敬公婆,下抚子女,硬是把一个大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她为茅以升生下了两儿四女,每一个都教育得很好。 她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丈夫功成名就,盼到可以安享晚年。可她万万没想到,盼来的却是丈夫最残酷的背叛。 当茅以升把和权桂云的事情和盘托出时,戴传蕙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孩子们亲眼看着,那个曾经温柔开朗的母亲,是如何一天天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精神备受折磨。他们看着母亲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了二十多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所以,当父亲在母亲去世后,立刻就要迎娶那个被他们视为“凶手”的女人时,孩子们积压了二十多年的愤怒和怨恨,彻底爆发了。在他们看来,父亲此举无异于在母亲的坟上,又狠狠地踩了一脚。 孩子们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72岁的茅以升,还是毅然决然地迎娶了权桂云,给了她和女儿茅玉麟一个正式的名分。他或许觉得,自己对权桂云母女有一份责任,他要弥补她们。 只是,他修复了对一个女人的亏欠,却彻底斩断了与六个子女的亲情。 权桂云陪伴他走了一段路,也因常年精神压抑,先他一步离世了。 1989年,93岁的茅以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孤零零地躺着,身边没有一个原配子女前来探望。他或许在弥留之际,会想起年轻时与戴传蕙的恩爱时光,会想起那六个孩子小时候的笑脸。 据说,他临终前常常喃喃自语:“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蕙君(戴传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