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队是爱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都相信日本军队!”这是2016年,人民日报社员马立诚的嚣张发言,是什么让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说出这样的话呢?当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三十万同胞的血泪,难道都被他吃进肚子里了? 马立诚的争议言论集中在对日关系上。2016年,他公开说“日本军队是爱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都相信日本军队”,这话说出口,像扔了颗炸弹。 批评者指出,他总把日本战后宪法和军国主义割裂开来,强调自卫队受限,不会主动出兵,却闭口不谈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事实,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些事。 红色文化网等平台发文批他,提醒大家1937年南京大屠杀,日本士兵屠杀三十万中国人,妇女被凌辱,财产被掠夺,这些铁证如山,他却视而不见。 网民怒斥,有人挖出他早年文章,指出类似观点已多次出现,比如2002年“对日新思维”就被指责洗白日本。 军媒反驳,列举日本防卫白皮书渲染中国威胁,证明东京没彻底反省。外交部间接回应,强调日本需正视历史。 马立诚辩解,说自己目的是推动对话,不是抹黑历史,但舆论不买账。批评者质疑,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怎会忽略南京三十万同胞血泪,是受西方影响,还是个人利益? 他在日本高校任职,或许环境让他偏向东京视角。网民贴历史照片,显示南京尸骨累累,留言区涌入愤怒,有人回忆祖辈亲历。 这番言论像火药桶,点燃公众不满,持续发酵几个月。他的观点被贴上媚外标签,列入汉奸排行,社会质疑声浪高涨。 马立诚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后,他的职业影响渐显。多家媒体减少合作,凤凰卫视栏目出镜渐少。他转向写作,出版书籍讨论中日关系,但销量一般。 网上批评名单流传,让他难登主流平台。尽管如此,他未遭正式处分,继续在北京生活,偶尔接受采访。 到了2020年代,他仍活跃在学术圈,发表文章呼吁中日和解,但公众记忆中,他始终是争议焦点。 2025年,他继续推广“和解学”,主张中日韩借鉴欧洲战后经验,构建面向未来关系。但舆论压力不减,有人指责他淡化历史。马立诚坚持观点,说中国应理性看待日本,减少情绪化,但批评者认为这忽略国仇。 他的影响力锐减,今年已近八十,头发花白,在日本生活虽有住所,却常遭华人社区质疑。无论出席会议还是外出,他总被认出,社交圈子日益狭窄。负面标签难洗脱,职业道路越走越窄。